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巩固中央集权,中国从此不再分裂

  

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 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 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960年)末, 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 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 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 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 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 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 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 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 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 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 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由石守信接替韩令 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 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 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 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 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

“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 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 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 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 心呢”?宋太祖说:

“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 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锅,一 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 “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 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 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 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 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 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 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 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 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 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 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 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 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 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 开始。其后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

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 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各有所司。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 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 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政策。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 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 可能发生了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而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 个地方,这样皇帝也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第三,兵将分离政策。无论驻屯京城的禁军,还是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 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 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 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对地方藩镇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其措施主要有三项:

第一,削夺其权。为削弱节度使的行政权力,把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支 郡直属京师。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3年一更换,直接对中央 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一些五代以来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 太祖又故伎重演,拿出“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后来又设置通判以分知州 之权,利用通判与知州之间的相互制约,使一州之权不致为知州把持,防止偏离中央政 府的统治轨道。

第二,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 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送到京城上交中央政府,不得占留,这样地方的财权就完全 收归中央了。

第三,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长官把藩镇所辖军队 中骁勇的人,都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选强壮的士卒定为“兵样”送到各路。召募符 合“兵样”标准的人加以训练,然后送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 而地方军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只供杂役,地方再也没有军事力量可以同 中央抗衡了。

通过这些措施,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就逐渐消失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 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 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 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 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此外,宋初还在设 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

宋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 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 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 “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