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五经四书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经》(包括《仪礼》、《周礼》、《礼记》)、《周易》、《春秋》,是汉武帝时确立下的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孔子删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时期,《乐经》失传,所以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传授经典,五经地位从此确立。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在宋代,《孟子》始定为经,统治者要求读书人把《孟子》、《论语》与《礼记》中的《中庸》、《大学》配合研读。南宋理学家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对它们进行注释,于是始有"四书"之名。从此科举考试始从"四书"出题,至明清两代"四书"更是成为应举者的标准读本。"四书五经"也就从此成为后世对儒家经典的代称。
0902.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简称"三百千千",被称为国学启蒙小四书,是中国古代儿童入学诵读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作,文章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鼓励儿童学习礼义,进而介绍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知识,以及先贤勤学事迹,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三言成韵,琅琅上口。
《百家姓》相传为北宋初年钱塘老儒所作。内容为常见姓氏,包括单姓四百零八个、复姓六十个,四言韵文,易于记忆。
《千字文》为南朝梁周兴嗣撰。.据载梁武帝命周兴嗣从王羲之书帖中选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排列成文,周侍郎一夜白头,作出"千字文",包举天文、地理、历史、人伦等各方面知识,四言成韵,对仗工整,条理清晰,义理明确,文采斐然,流传至今。
《千家诗》为南宋刘克庄编,收录唐.宋律诗和绝句二百二十六首,诗歌按时令、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等十四个方面进行选编,通俗易懂,雅致清新,是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的过渡,成为流传时间最长的诗歌基础教材。
"三百千千"是古代蒙学教育设.置的基础读本,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0903.列女传
亦称《古列女传》,古代女子家教读物,西汉刘向编。书.中列举古代一百零五名妇女的事迹,每一事迹有四言赞语,附图解说明。后屡经传写,到宋代已非原本,其后续写本有《列女后传》十卷,高氏《列女传》八卷,皇甫谧《列女传》六卷等。它为研究古代妇女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0904.龙文鞭影
古代蒙学课本。初名《蒙养故事》,明代萧良友撰,夏广.文注,后杨臣诤补订,易名《龙文鞭影》,以古代良马,见鞭影而疾驰,代指读此书可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书分上、下两卷,内容包括自然名物和历史典故,均为四言韵文,按韵部编排,流畅顺口,利于学童记诵。清中叶后广为流传。清代李晖吉、徐潜续编《龙文鞭影二集》两卷。
0905.幼学琼林
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原名《幼学须知》,清程.允升著,后经邹圣脉增补,改名《幼学琼林》。全书四卷,涉及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书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书中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传诵不绝。
0906.增广贤文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后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现在的模样。此书以人生哲学、处世之道为中心,涉及了对人际关系,人生命运的看法,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和孝义的可贵。《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流传至今。
0907.蒙求
古代蒙学课本。唐代李瀚著,宋代徐子光注。全书广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故事,编为四言对偶韵文。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掌故,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胤聚萤"。宋代至清初广为流传,是蒙学史上第一部将识字与历史掌故相结合的教材。后代仿此创作了多种"蒙求"续作,如《十七史蒙求》、《名物蒙求》、《纯正蒙求》、《春秋蒙求》、《唐蒙求》等。
0908.弟子规
著名蒙学课本,清李毓秀撰,原名《训蒙文》,经贾木斋修订后定此名。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节,概述古代家庭教育各项内容。以三言韵文写成,语言浅近简炼,易于蒙童记诵。在清代极为流行,其影响超过《三字经》。
0909.朱子治家格言
清代家教读物,亦称《朱子家训》,清人朱用纯(号柏庐)撰。内容为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恪守陈规,有相当一部分格言警句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在清至民国初期具有广泛影响。
0910.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教育教学思想的总结,是教育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学理论的著作。其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所提出的有关课程安排、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思想。
《学记》首先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为后世尊师重道风气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在教学内容和程序方面,《学记》最先提出九年学习教育的概念,并较早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记》首先提出了"预"的原则,即对学生的教育要预先作好准备,对其身上消极的因素和干扰教学的事故要"禁于未发"。其次,《学记》要求教师要能在教学中运用浅显的比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该掌握时机"及时施教",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能够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是儒家一贯重视的教育手段,在《学记》中,这一手段被称之为"相观而善",即把乐群、亲师和交友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从而使教学双方都能获得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