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的哲理名言警句都有哪些著名的?(2)

051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语出《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为道"kao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益"是指增加、扩充、完善,即精益求精;"损"乃减、剪、简。这句话点明"为道"的途径和"为学"是不同的。就学习来讲,知识的积累一天天增加,学习一天天进步,应该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而就"为道"来讲,则是对虚幻的声色名利的欲望一天天减少,从现实到理想、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过程中的阻隔障碍都要一一剪除,将影响学习的诱惑或者不良情绪排斥在外。如果一直减损到"无为"的境界,这时就可以"无不为"了。

05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意思是,过分的溺爱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过于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这是告诫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不要太过分。

名利权势都是身外之物,他们是为生命服务的东西。但人们往往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为了名利权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爱"和"藏"是人们现实生活中需要的,但要有一个度,"甚爱"和"多藏"就离损失不远了。

051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语出《老子》第二十八章。意思是,心中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利于天下的溪涧。

在繁殖季节,雄鸟极尽所能展示华丽的羽毛,终日躁动不安,四处争斗,然而却是默默无闻的雌鸟负担着繁衍生息的伟大使命。"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水"在《老子》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伟大的善就像水一样,滋养哺育万物却不争名利。了解常人好胜争强的雄心,不断检点和反省自己,祛除自己的野马之心,以山一样的沉静从容安守雌伏之道,才能真正成为利于别人、利于天下的溪水。人也应该踏实无争、默默工作,像小溪般于无声中滋养大地。

051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语出《老子》第四十二章。这是老子.对宇宙万物来源的推论假说。"道"为万物之始,其原始状态是阴阳未分的"无极"。"一"就是阴阳初分而仍浑沌的"太极","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二"就是阴、阳两仪,亦谓天地。"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三"就是阴阳化合天地气合而生的"和气","二生三"就是两仪化生和气;"三生万物"就是从和气中化生出天下万物。

05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语出《老子》第六十四章。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土堆砌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迈出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为著名,这个比喻是说人们要想实现任何远大理想,成就大事业,都必须从头开始,一步一步地前进的道理。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志大才疏,不愿从细微处做起的毛病,往往是阻碍人们成功的最大障碍。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多么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

052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是指真实、朴素、诚信的.话,美言则指华美、中听的话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实朴素可信的话是不虚饰、不华美、不夸夸其谈的,而华美、中听、花言巧语的话则往往是不可信的。这体现了老子对"信言"与"美言"关系的思考,包含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智慧,不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这句话都在不断地证明着其正确性。《论语》中有记载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对花言巧语的伪善面目进行了揭lou和批评。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有人把话说得很漂亮,可谓是巧言令色,巧舌如簧,使人不得不信,但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假话;有些人不善言辞,话说得很平常,甚至是显得木讷,但是所说的却句句属实。如果我们不认真思考,仔细分辨,就有可能被假话迷惑,而把假话当成真话,把良言当成假话。老子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正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用漂亮言辞掩盖假、恶、丑的现象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与老子推崇本真、自然的哲学思想也是一致的。

0522.少则得,多则惑

语出《老子.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少则得,多则惑"的意思是说,人在面对较少选择、诱惑的时候,往往会有所得,而一旦面临更多选择、诱惑之时,则可能受到迷惑而迷失自我,最后反而一无所得。老子在此是要告诫人们,在面对种种诱惑之时,要学习"圣人"们的"抱一"精神,坚守住对理想信念不懈的追求,不可贪多贪得,否则就会变得无所适从,陷入迷茫之中。

这句话对我们修身、养性和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彩缤纷的当今世界,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诱惑,"少则得,多则惑"提示我们,要学会在纷繁芜杂的选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淡看一时的利益得失,如此方能有所成功,反之,则可能事与愿违,陷入迷惑的境地。

052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语出《庄子.天下篇》,其意为,一尺长的木杖,每天截取一半,这样不停地截取下去,总会有一半留下,所以永远也不会穷尽。

这句话讲的是理论上的物质无限可分性,体现了高度的辩证思想。庄子认为,从理论上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就像一尺长的木杖一样,一半一半的截取下去,虽然人们的肉眼已经无法辨识,但是总会有剩余,所以可以永远分割下去。科学发展证明,这句话体现出来的对物质构成的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052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君王就如同行在水上的船,而老百姓则是水。老百姓虽然可能载着船顺利航行,但也可能使船倾覆。后来,唐朝的魏征曾以此劝诫唐太宗,唐太宗深以为是,把此语作为他治理国家的座右铭,久之,许多人以为此话出自唐太宗。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劝诫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勤勉执政,与民造福,这样民众才能支持国家政权,使得国泰民安;而如果统治者昏庸腐败,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那么人民就可能起来推翻现政权,实现政权的更替。

此语最初讲的是君主与民众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这句话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许多事物具有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联系,也是相互制约的,按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和谐的发展,否则就有可能阻滞发展,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局面。

052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语出《吕氏春秋.尽数》。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蛀虫腐烂,是说经常运动的东西不会受到侵蚀。这是从客观现象中领悟到的自然与人生哲理。这句话包含的道理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读。比如,在社会政治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不致停滞落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因为"生命在于运动",人体只有不断运动才能保持活力,才能增强抵抗力,不受疾病的侵蚀。而在学习问题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更新知识,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适应时代的脚步,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则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052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语出《淮南子.人间训》。讲的是一个边塞老人家里养的马跑到胡地去了,别人都为他感到惋惜,老人却觉得祸事也许会转变成好事。果然,很快老人的马带着一些胡地的马一起回来了,别人都为他感到庆幸,老人却觉得好事也许会转变成坏事。不久老人的儿子在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摔了下来,瘸了一条腿。别人又为老人感到悲伤,但老人还是认为这次也未必是坏事。不久战争爆发,年轻男子都上了战场,许多人死去了,而老人的儿子因为腿已残疾没有被征入军队而得以保全了性命。故事通过福祸之间的几次转换说明事物性质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审视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以说是《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想的形象说明。

052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向汉王大将韩信进言道:"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广武君的本意是说自己虽然愚笨,说的话不一定有道理,但还是希望韩信能够听听自己的观点,也许会有帮助,因为即使聪慧如圣人也会从狂夫的话中找到一些启发。后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作为一个成语广泛流传,是说即使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考虑问题也总会有失算的时候,而即使是愚笨的人考虑问题也总会有正确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广泛吸纳各种意见来全面地审视问题,不要过于自信个人的聪明才智,这样才可以避免考虑不周而遭到失败。

0528.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语出《淮南子.说山训》"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品尝煮好的一小片肉,就可以知道锅里所有肉的味道;看见一片树叶凋零了,就知道秋天即将来临,意思是说通过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的变化迹象可以推断出即将来临的大的变化,即见微知著。这要求我们善于观察事物,并能够通过事物的微小变化而预测出未来的走向。佛教"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与此语意近。

0529.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语出《汉书.景十三王传》。说的是西汉景帝的皇子之一河间献王刘德的故事。刘德虽贵为诸侯王,但他不爱飞鹰走马、宴饮享乐,而一心爱好儒术,亲自修订礼乐,派人从民间广泛地搜集先秦古书并加以认真地抄写,将原本留下,抄写本还给书的主人,并赏以金帛。刘德的修学好古之风感染了民众,大家纷纷慷慨地向其献书,一时间,河间献王搜集到的书籍数量之多堪比西汉朝廷,其中包括《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经传说记,为我国文化的恢复与承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遂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来形容一个人一心向学,不伪饰,真挚诚实的性格。

053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适可而止就能够避免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这种观点在《老子》中处处可见,比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对各欲望加以节制,在财富、地位、荣誉、享乐面前要懂得满足,适可而止。如果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终只会把自己撑死、噎死。春秋时期,范蠡、文种辅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二人功高名重。此时,范蠡深谙"功成、名遂、身退"之道,激流勇退,飘然而去,泛舟五湖,乐享天年;而文种居功自大,贪恋权位,最终落得个赐剑自杀的下场。伍子胥、李斯、韩信、黥布、彭越……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不知足、不知止而身死族灭?"知足"、"知止"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满足于小富即安,而是让每个人量力而行,审时度势,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不要追求不该拥有的东西,否则就会遭遇危险,招致侮辱,甚至大祸临头。欲望无止境,知足者常乐,满足是快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