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概念有哪些?(5)

0462.圣人有情

圣人,指具有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与凡人相对。古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后来也专指孔子;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惧之七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是圣人能够依照道德原则去把握和处理感情,所以就少了烦恼和痛苦而已。

圣人有情与无情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讨论的问题之一。因为到了魏晋时期,儒家的圣人也被老子和庄子化了,都变成了"无为"、"无心"或"体无"的人,表现了老、庄与周、孔结合后的玄学特征。当时维护名教的名士和倡导玄风的玄学家一样,都认为无情的境界比有情高,而圣人既然与无同体,那么一切欲望和感情也就都没了。儒家注重情之发而中节,道家却主张无情。玄学家王弼则综合儒道两家之说,讲有情而不累于情,也即是有情而无情。这种境界与后来的禅宗、理学、心学和全真教的教义几乎完全相同,完全可以说是后者的滥觞。

至于圣人有情与无情,反映了玄学中一般与特殊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精神境界问题,更是人类需要永远面对的问题。

0463.才性

才,指人的才能,天赋;性,指人的禀性,特质。才性之说,最早见于《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谓人的才能禀赋其实相差不了多少,也不至于像一只跛鳖和一匹千里马之间的差距。但往往跛鳖能干了的事,而千里马却达不到,就在于肯不肯干,有没有恒心的问题。

魏晋玄学兴起后,"才性"之说更是被广泛清谈的问题之一,后被运用于文学批评,泛指作家的天才与气质,指文学创作中作家主观方面的条件。"才"指天才和才能,"性"指作家的气质和个性,两者都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触及到作家的气质与作家的创作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作家独特的气质、个性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作家的才能、个性之与作家创作的关系,才有更深的认识和探讨。作家才性的不同,造就了作品的辞理的平庸或杰出、风格上的阳刚和阴柔。可见,作家的才性是形成其作品独特风格的基础。作家外在的文辞风格的表现,都是他内在性格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反映。这些看法对于促进人们对于风格理论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0464.声无哀乐

"声无哀乐"出自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该文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

自舜开始教化百姓五伦孝道,就.明确提出音乐的教化作用,命令夔去负责乐教,使"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之后《礼记》还专门设立一篇《乐记》,历代诸子都有过音乐教化、熏陶感染的论述。然而嵇康却认为,声音本是客观存在的音响,而悲哀和快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他大胆反对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本身之艺术性的作法。主张音乐拖离政治功利的民间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两大潮流。

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人类的发.明和创造,表达着人的思想感情、悲欢离合,自然会感染听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最好的写照。

0465.得意忘言

意,指主题、意思;言,指文字、语言。从写作的角度说,作.者通过语言塑造一种形象,然后传达一个主题,叫做以言塑象,以象达意;再从读者的角度说,通过语言看到了形象,通过形象悟到了主题,叫做以言寻象,以象悟意。寻到象时自然忘言,悟到意时自然忘象。《庄子.外物篇》提出:"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到三国魏时,"得意忘言"成了王弼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命题之一。他认为,意指事物的本体,言是意的代表,言生于意,故可以"寻言以观意",但言并不等于意。如果执着言,以言为意,则"非得意者也",所以"得意在忘言"。王弼玄学的这一方法论用以解经,则一扫汉代因循章句烦琐之风。它本身又是实现由汉学向玄学转变的关键,达到了调和自然和名教、儒道兼综的目的。正是借助这一方法,玄学家们可以不离现实世界而实现其所追求的自由、超然的精神境界。

后来传到中国的《金刚经》,佛祖所说:"我所说法,以.筏喻者。筏尚应舍,何况非法。"正好印证了庄子的这一观念。

0466.寄言出意

这是西晋哲学.家郭象注《庄子》和建立其思想体系的哲学方法。寄,即寄托,借寓,谓语言只是为了表达意思,应该通过言来表达意思,然后再撇开语言从而领会言外之意。

王弼所说的"得意忘言",重在得意,是以无为本;郭象所说的"寄言出意",重在出意,是造物无物。从此,完成了他的齐一儒道、调和名教和自然的矛盾,遂使郭象《庄子注》达到了玄学理论的新高峰。

0467.天行有常

天,指自然界;行,指运动变化;常,指规律、法则。战国末期《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自己的法则和规律,不会因为是尧舜的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是夏桀的王朝就不存在。这种观念是对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和具有神秘性的"天命"的批判和否定。荀子认为万物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在运动变化,并不因社会人事的好坏而有所改变。因而人们只要努力,把握机会,都有可能得获得成功。后世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曾对此观念加以弘扬和发展,强调了人的能动性。

0468.玄览

玄览是用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变化的宇宙万物,这就是觉悟思维。宇宙是变化着的,用一个公式或者定理是永远也认识不了它的真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随着它变化的节奏,用变化着的角度去领悟它。

如何能够领悟宇宙的真理呢?《老子》第十:"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只要你能够扫除一切主观的杂念欲望,让心地清净无疵,然后"塞其兑,闭其门",放下一切耳目口鼻等感官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然后便可直入宇宙而顿悟真谛。

这种认识宇宙的方法叫做"觉悟",可以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的境界,而那些放弃内心领悟却追求外在感官知识的人跑得越远,智慧越少。老祖宗kao着这种觉悟思维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不能够因为西方今天强大了,我们就一定要放弃觉悟思维而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学习逻辑思维和定式思维。

0469.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的天道自然观。道,即宇宙运行的规律;法,遵循效法;自然,意谓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道生出了天地万物,所以万物应该效法祖宗。道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道法自然",他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自然,万物怎样,道便怎样,决不加以干涉。正是因为道效法天地万物之自然,也不需要做出任何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所以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这是无为;但他又体现在万物当中,万物的为也正是他的为,所以是无不为。

"道"是宇宙本原和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法则,它顺万物之自然而无作无为,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干扰万物。这种观念,对于统治者和领导者们的管理来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成长来说,有着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0470.无为而治

这是道家的治世主张。《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道生出来的,但道对于它生物的管理却是不违背任何事物的本然状态,顺其自然。结果是把天地万物管理得井井有条,各得其所,这才是无不为。可见,无为是手段,而无不为是目的。为了达到无不为,就必须保持无为,所以无为才是真正的治理,叫做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统治者如果采取"无为"的作法,不以繁政苛举扰害百姓,百姓便会纯朴自处,生活自然富足安定。后来的庄子又主张从精神上彻底摆拖"有为"的欲念,达到绝对的自由。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方针,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减少了繁政苛举,从而迎来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

0471.反者道之动

反,即相反,返还。《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对道的运动法则的概括:即是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比如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看着是祸,但却因祸得福;明明是福,但却乐极生悲。

再引申一下,因为天是圆的,所以天道也是循环的。阴阳的相互转化,其实也是往返循环,比如说"天道好还"。天道就喜欢转圆圈,眼看着我们就飞出去了,没有想到他却又转回来了,所以谁都不要太绝对。因为宇宙没有任何绝对的真理,唯一绝对的真理其实就是变化!

认识和把握了这个变化的真理,我们就会和善地对待一切,而不会走极端,也不会执著,更不会给自己带来遗憾。《老子》历来被认为是帝王学,是教帝王如何和谐社会和完美管理的,可见其中充满了智慧。如果我们能够真诚耐心地学习《老子》给我们提供的智慧,人类的和谐社会也将指日可待了。

0472.尚同

尚,崇尚,尊奉;同,统一,雷同。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子的政治主张。墨子认为,在古代没有刑政之时,天下之人各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就会相互排斥,便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争斗不止。

为了解决争斗,使天下的安定,墨子提出天下应有同一的是非标准和共同的人生目的。具体作法就是,先选一个圣贤立为天子,然后再建立一套从天子到诸侯、将军、里长、乡长、百姓的一级级统治系统,下一级必须与上一级的是非标准保持一致,从而达到上下思想认识、是非标准的统一。这样就能够齐心协力,上下一同,从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大治。墨子的"尚同"主张,虽然对商鞅、韩非的政治和法制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过分的非人性化和雷同复制,首先就遭到了儒家的坚决反对。正是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生活。

0473.兼爱

墨子的政治伦理主张。《墨子.兼爱中》说:当今天下的君子们,从心理讲都希望国家富强而讨厌贫穷,都希望天下治理而讨厌离乱。然而为什么不能使天下富强和治理呢?就因为没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只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了,天下自然会安定富强。

兼爱,意谓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互利。天下的各种纷争,也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能够相爱互助。如何兼爱呢?那就是把别人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家庭当成是自己的家庭,把别人的身体当成是自己的身体,然后就能够做到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因为别人就是自己。这与西方的"博爱"有着相同之处。兼爱不仅于他人有利,而且对兼爱者也有利。人人利他,也就实现人人利己。只要做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就能达到天下大治。"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贯穿于其他政治主张之中。兼爱思想反映的是当时小生产者的平等要求,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强调二者的一致性,既注重社会利益,又不排斥个人利益,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