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对中国历史重要的考古发现(3)

0106.郭店楚简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经考证郭店楚简抄写成书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三百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八百零四枚,经整理之有字竹简七百零三枚,另残简二十七枚,总字数计一万三千多个。竹简年代属战国中期偏晚,内容包括《老子》、《太一生水》、《缁衣》、《五行》等十六篇道家及儒家著作。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焚毁了大量先秦典籍,郭店楚简则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郭店楚简所载内容与传世儒道经典颇有不同,比如今本《道德经》第十九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竹简《老子》甲却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说: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0107.三星堆遗址

距离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像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三星堆发掘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在坑中出土了五千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还有六十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三星堆遗址证明,古代巴蜀地区应是中国夏商时期前后、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五千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0108.兵马俑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十三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直到他五十岁死去,修筑时间长达三十八年,开创历代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两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八千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二乘。这组彩绘铜车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五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61年,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向游客开放。

0109.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是汉代皇帝和贵族规格最高的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身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1968年,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二千四百九十八片,金丝重一千一百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二千一百六十片,金丝重七百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琀,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都是玉制品。玉雕技艺是我国独有,汉朝也是玉雕装饰盛行的时期。从长沙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来看,它不仅只是简单磨成玉片而已,上面还雕有花纹。

0110.马王堆汉墓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一号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还有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长1.28米,重量仅49克,真是巧夺天工。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马王堆汉墓还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绝大多数是古佚书。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可能比《黄帝内经》还早,书中提到一百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二百八十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三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

0111.敦煌藏经洞

藏经洞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道士王圆箓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藏经洞。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与时间,几十年来,众说纷纭。主张避难说的人认为宋初西夏人攻打敦煌,寺院为了躲避西夏人的进攻,匆匆封起了洞口。然而有人提出了异议:西夏人同样是信奉佛教的,寺院的担忧岂非多虑?主张"废弃说"的认为藏经洞里的卷子是寺院不再需要的东西,佛教有个习惯,写过字的纸是不能随便烧毁的,于是就随意堆弃在那里。然而一切只是猜测,真实的答案被浩瀚的历史永久地掩盖了。藏经洞封存了四至十一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五万件,五千余种,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后者的内容包罗万象,经、史、子、集、诗、词、曲赋、通俗文学、水经、地志、历书、星图、医学、数学、纺织、酿酒、熬糖、棋经等一应俱全,还有大量民间买卖契约、借贷典当、账簿、户籍、信札等。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古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突厥文、龟兹文等写本。此外还有一批木版画、绢画、麻布画、粉本、丝织品、剪纸等作品。这些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世纪珍宝,与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但由于最初发现时的原貌没有一份详细而科学的记录和目录,至今藏经洞珍宝的确切数量众说不一。目前,敦煌学已经形成为一门具有世界意义的学科。过去,敦煌遗书曾被狭隘地理解为华夏文化或是佛教文化的体现,而实际上它们是世界文明的浓缩。

0112.居延汉简

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绵延三百公里,先秦时称"弱水流沙"(匈奴语),秦汉以后称"居延"。西汉武帝时,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于太初三年(前102)沿弱水(今额济纳河流域)两岸修筑了屯戍要塞,后因缺水而废弃。如今,这里又因雨水奇缺,气候干燥,使大量文物得以幸存,包括居延汉简。在1930年和1972年两次发掘中,获简牍三万余枚,多为汉代之物,故称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有新旧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上将1930年出土的称旧简,1972年至1976年出土的叫新简。居延汉简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等汉代烽燧遗址,这些烽燧遗址因此而出名。居延汉简多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其数量之多,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居延汉简多为木简,少数为竹简,居延汉简书体为隶书章草,它的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物价值。居延汉简纪年简最早者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最晚者是汉灵帝建宁二年(169),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