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古代货币有多少种?

我国古代的货币极其复杂,形制五花八门,质料多种多样,币值高低不一,大小甚为悬殊。几百年来,许多学者撰写了不少专门研究我国货币的专著,如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王献唐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等等。他们对我国货币的起源、演变、形状、文字、书体、币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但究竟我国古代有多少种货币,至今无人统计过。今将历史上几种主要货币加以介绍,以一斑而窥全豹,使读者略见端倪。

人们常常把珍贵的东西,称为宝贝。宝字简化前的繁体字写成交。从汉字结构来看,不管珍贵或宝贝,都离不开贝,可见人们对贝的看重。翻开字典,我们看到很多与价值有关的汉字,都和贝相联系,如财、货、资、贫、贱等字。人类最先使用贝作为装饰品,后来发展成货币。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把贝串起来使用,一串成为一个单位,称为朋。后因真贝不多,就用仿制品,这样就出现了蚌壳、软石、兽骨、青铜制作的货贝,这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霸一方。文化上百家争鸣,经济上繁荣发展,反映在作为价值尺度的流通手段的货币上,它的形状也就各种各样。当时主要有四大形式。第一种是布币,它是由农具铲子演变来的。最早的布币,首空可以纳柄,称为空首布。有些制作特别粗大的空首布,长15厘米,宽9厘米以上,同农具铲子最为接近,它是早期的布币。到战国时,发展成为携带方便的平首布,布首不空,变成平实,形体缩小,种类繁多。单是布的足部和肩部就可分为尖的、平的、圆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人民银行储蓄图徽的周围,就是由平首布连缀构成齿轮而组成的。第二种是刀市。它是由实用刀演化而来的,原形未变,但是各地使用的刀市不同。如燕国的明刀,尖首、圆环,数量最多,出土范围也最广,以河北为中心,直到东北,甚至朝鲜、日本也有发现。齐国的刀币最大,长19厘米,每枚重达45至48克,甚至有重达56克的,制作精整。第三种是环钱。圆形圆孔,可能是从纺轮演变来的,现在发现最早的环钱是垣字钱和共字钱。第四种是蚁鼻钱,可能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的形状仿海贝椭圆形,正面凸起,上面有的阴文,看来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它是楚国的货币。在楚国还流行一种豆腐干形的金币。

呈块状,上铸数方或数十方图章形文字“郢爱”等,俗称印子金。使用时往往将其凿成小块,含金量达98%,是中国最早的金币。以上是举其荦荦大者,各种货币细辨之,几乎没有一个雷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货币,标准的铜币是半两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当时中国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说。从此以后,一直到清朝,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都沿用这种外圆内方形式的铜钱。汉初铜钱由民间自由铸造,轻重大小不一。到汉武帝时,货币的铸造权统一在国家手里,元鼎四年(前113 年)开始铸造五铢钱。五铢钱轻重大小适宜,使用时间长达700 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王莽的币制改革,采用宝货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一个例外,它有金、银、龟、贝、铜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至今留传下来的“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造型别致,上部为圆形方孔,下部为长条刀形。其中”一刀“两字用黄金镶嵌而成,至今金光闪闪。为历代所珍视。东汉大科学家张衡作诗咏之:“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东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铁钱,这是中国最早的铁钱。中国铜钱有纪元年号的,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 年)所铸的“孝建四铢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大小仍以王铢钱为标准。“开元”含义是开辟一个新纪元。钱币从唐朝起,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或通宝,或元宝,或重宝,并冠以当时年号,这一体例一直继续到清末。到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用机器铸币,这时出现中无方孔,正面为“光绪元宝”,背有蟠龙花纹的铜元。使用了2000多年的外圆内方的铜钱,到这时结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要算明朝洪武八年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其“壹贯”面值的宝钞,长约36厘米,宽约22厘米,而最小的纸币是近代发行的,其大小如现在火柴盒的贴花纸。中国的货币,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五花八门,形式各异,其特点之一是货币铸造和流通的地方性,遍地开花,更使货币趋于复杂。就目前所看到的形状,有海贝形、铲形、刀形、豆腐干形、圆形、长方形、上圆下长条刀形、有孔的、无孔的等。质料有海贝、蚌壳、软石、兽骨、龟甲、金、银、铜、铁、铅、铝、镍、锑、纸、皮、帛等。币值有毫、钱、分、角、元,甚至达陆拾亿元一张的钞票。在近代钞票的发行者中有官银局、票号、银行、钱庄,甚至有些村镇厂矿发行的有价值证券,也作为地区钞票流通,中国古代货币的极端复杂性,是世界各国所罕见的。因而至今无人对中国古代货币做过系统的统计工作,而且也是难以统计的。所以中国古代货币究竟有多少种,包括多少种形状、多少种质料等等,始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

(蔡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