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是指毛笔。它以各种动物的毫为原料,人工精选,配上笔杆作用于书画。毛笔具有尖、齐、圆、健等特点,或粗或细,能轻能重,熟练运用,能妙笔生花,是其它笔所不及的。我国发现最早的毛笔是1954 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支兔毫竹杆毛笔,与现在毛笔没多大差别。秦时大将蒙恬制笔更为精到,《史记》载:“蒙将军拔山中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逐有名”。因此,人们又将毛笔称“管城侯”、“管城子”。三国时制笔技术上出现了著名的“诸葛法”、“韦诞法”。毛笔中“宣笔”曾长期受人青睐,它取材于安徽宣州一带山中的兔毫,采用“诸葛法”精制而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紫毫笔》中云:“云南石山有老兔,吃竹饮水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宋人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云:“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祐间,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玩珍;熙宁后,世始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无心散卓笔”是一种或两种兽毫混合散立而成。风靡一时的宣笔的制作,自南宋之后渐渐衰落,后来居上的则是湖笔。明清时,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被人们称为文房四宝的代表。湖笔产于浙江湖州善琏,这一带的山羊毫质量上乘,是制笔的优良材料。又因宋室南迁,宣州一些制笔高手转到湖州一带寻求发展,这些又是湖笔得以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善琏的制笔在清代已进入了家家户户。如清代江登云《素壶便录》云:“湖笔出归安县善琏村,亦数千户地,非一姓罔不习其技者,至女流皆能为之,各省贩客群集,视太平尤盛”。次外,在苏州、杭州、金陵等地也有毛笔产制。这一时期,毛笔种类繁多,制作工艺考究,有的笔杆、笔套、笔盒都十分精美,可称为工艺美术品。
墨是我国书写、绘画必不可少的黑色颜料,主要分成松烟和油烟两大类。一些牍简、历代书画,虽经上千年的岁月沧桑,被虫蛀残缺,但上面的墨色却依然清晰可见,这不能不说是墨的功绩。人工制墨,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的墨块,而最完整的则是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颗粒状墨丸。与墨丸同时出土的还有毛笔、未书写的木牍、石砚等,成为一套完整的“文房四宝”。隋唐制墨业继往开来,从颗粒状的墨丸,发展到刻模套印制成的墨条、墨锭,质量、配方和制墨工艺等均有提高。这对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国画的“墨分五色”就为武则天时的画家殷仲蓉所创,中国水墨画由此而起。制墨高手辈出,唐代易水的制墨名家祖敏,深受朝廷赏识,被封为墨务官。当时墨的产地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带多松的地区。而后,一位名叫奚超的制墨家率家南迁,到安徽歙州发展制墨业。其子廷珪所制之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南唐后主李煜赞赏,并赐国姓,从此“李廷珪墨”誉满文坛。而歙州后称徽州,徽州的制墨业在李氏的影响下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产墨地区,徽墨从此声名日著,冠于天下。在同一时期,苏、浙、闽、赣、湘、川、晋、豫等地的制墨业也相继发展。这时的松烟墨、漆烟墨,在质量和制作技艺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还研制出了上等的油烟墨。
徽墨在宋时享有很高声誉,到明清进入提高发展的上升时期。明代在徽墨中出现了“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三大类型。墨造型丰富,雕刻精细,历史典故、文学诗词、戏剧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广泛运用于墨模上。这些都说明墨也开始走向玩赏、珍藏的行列。这时徽墨的制作主要以歙县、休宁、婺源为三大基地。罗小华、方于鲁、汪中山、邵格之、詹成圭等为这一时期制墨的代表人物。到清代又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而后各家之法世代相传,繁衍广散。
宋墨 |
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称为徽州。徽州一带的制墨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产墨基地。此外,苏、浙、闽,赣、湘、川、晋、豫、鲁等地的制墨业也相继繁荣,整个制墨行业一片兴旺。 宋人制墨对烟质、和胶、配料等十分考究,技艺不断提高,名家高手也由此载入史册。而记载这些事迹的文献,既体现了宋时制墨业的繁荣,又成了历史上珍贵的制墨业专著,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晁说之的《墨经》等。油烟墨、漆烟再和墨均为这时所创。黟州著名墨工张遇所制的“龙香剂”,一时享誉墨坛。此墨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宋熙丰(元丰)间,张遇供御墨,用油烟入脑麝、金箔,谓之龙香剂。”可见用料之名贵。图中的圆形夔龙图案墨,就是宋代元丰四年所制。墨的形状及墨上的纹饰完整雅致,使人不能不为宋代制墨工艺的精湛而折服。 |
程君房百子图墨(无图) |
墨的正反两面如浮雕形式的图案中,神态各异的百名儿童在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画面构图饱满,繁而不乱,人物刻画生动细腻,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此墨出自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之手。 |
宝露台墨 |
墨中的宝露台立于云气之上,台上置有“玛瑙瓮”,中有“甘露”喷出。这一景象犹如墨上铭文所述:“黄帝时,丹丘之阁,伏玛瑙瓮,以盛甘露。至尧时犹存,谓之宝露。隋帝世之诸隆,时淳则满,时浇则竭,迁其瓮于衡山之岳,为宝露台,时有云气生其上。”铭文上端有“宝露台”三字篆书。此墨长18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重350克,雕刻纹饰精细,墨质优良,四周为漆边,侧刻有边款,一面为“小华山人”,下附一印:一面是“嘉靖乙卯年秋日”。 |
潇湘八景墨 |
湖南有潇湘二水汇合流入洞庭湖,在洞庭湖东南部的青草湖一带,景色幽美,成了赋诗作画的好地方。 |
月精墨 |
月精为古代传说中之物。如《淮南子》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妻姐娥窃之得仙奔入月中,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此墨面上为一只蟾蜍,口吐玄气,上拱一轮明月,塑金填红,间以银色,艳丽中更显神奇。墨的反面上部刻有行楷“月精”二字,下面方框内为隶书铭文:“哉生霸,哉生明,望而阙,望而盈。何物蟾蜍薄太清,金精水气含玄英。”此墨坚细光润,黝黑如漆,图案纹饰十分精细,为嘉庆初“鉴古斋”所制。鉴古斋是清代制墨名家汪近圣的店号。 |
大吉昌墨 |
这是清代光绪时歙县知县谭献所定制的徽墨,是胡开文墨店的精品之一,上有篆文“大吉昌宜侯王”字样,故取名大吉昌墨。正面为金银相间的“湖桥乡思”图,这里的湖桥,是指歙县笪墩湖和湖上的铧卜桥。谭献在歙县任知县时,常来此桥,每逢明月当空,难免有几分思乡之情。图中的圆月和桥上的望月之人,正是谭献思乡的写照。因此,又有人称其为“湖桥乡思墨”。 |
御制四库文阁墨 |
这是一套集锦墨。四锭造型各异的墨上,分别雕镂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四景,这四阁均为清代四库全书的收藏馆。墨上的四景图由沈喻所绘。 沈喻,字五峰,奉天人,善画山水,尤精楼阁。墨的另一面中有彭元瑞所书的四首御诗。彭元瑞,字辑五,江西南昌人,乾隆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墨中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精湛的书画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精致华美的墨作中,散发出浓郁的宫廷气息 |
西湖十景彩色集锦墨 |
精致华丽的锦盒内,藏有一套造型各异、色彩不同的集锦墨。著名的杭州西湖美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钟、双峰插云,均分别体现于这十锭墨上,并以楷书、隶书将西湖十景的名称题在墨的右上方。其中“曲院风荷、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柳浪闻莺”,据说为清康熙帝出巡南方时所题。这十锭墨以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景色图案配套成趣,可谓是匠心独运,妙趣横生。这种墨为珍藏之品,亦可用于绘画、批文之类,为清代汪节庵所造。 |
铜柱墨 |
铜柱墨是历史上中俄边界划定的见证。清代光绪年间,沙俄趁清王朝衰弱之际,侵占我国大片土地,清政府迫于朝野之强大压力,不得不在东北长岭一带立柱为界,以免沙俄继续蚕食我国领土。此柱为铜,上刻有铭文:“光绪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徵、琛春,副都统依克唐何,奉命会勘中俄边界,既竣事,立此铜柱。名日:‘疆域有共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当时,吴大徵还将柱上铭文拓下,并以此拓本缩小定制成“铜柱墨”,墨身通体上金,以石青填字,金碧辉煌,庄重典雅。 |
鉴真东渡墨 |
鉴真东渡日本传经讲学,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历代为两国人民所敬重。1983年日本中华书局成立二十周年,特在屯溪(即屯镇,建国后改名)胡开文墨厂定制纪念墨,以纪念鉴真大师和中日友好的发展。如图所示:墨为葵花瓣式圆形,直径10厘米,厚1.5厘米。重210克。一面刻二船往来于海上,上为“唐鉴真东渡船”,下为“日本遣唐使船”;另一面以铭文为主,两边饰以牡丹花和樱花。上端为篆文:“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中间为楷书:“中日两国,交往源远,两千年前,汉始唐时,日遣唐使十九次,有医画乐师、学问僧、留学生,以阿部仲麻吕晁衡来华后,仕唐五十年余为著。唐人赴日以鉴真著称,大师应荣殳普照邀,五次东渡未成,荣僧逝于端州。至七五三年,终抵奈良。为圣武孝谦诸皇授戒,传经建筑、医药文化。发展交流,承前启后,世代发扬。” |
魁星墨 |
魁星被称为北斗星中第一星。东汉时的人们推崇"奎主文章"。而在科举考试中得第一者,又称作夺魁,"魁"也就由此代替"奎"成为"主宰文运"的神。古人以此来塑造神像,安于庙宇中加以朝奉,以求“魁星点斗”在科举中能“独占鳌头”。因此,人们又根据这种心愿对魁星的塑造进一步完善。 图中是两锭立于鳌头上的魁星神像墨。一为文魁星,一为武魁星。立体造型、雕塑精细。通体涂金描银,并以红色点缀,可谓出神入化。 |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所造的纸很为汉帝欣赏,因而被称作“蔡侯纸”。自晋时推广以黄纸书写之后,唐代的造纸有了很大发展,并出现了“生纸”与“熟纸”之分。纸逐渐运用书写、绘画和发明的活字印刷之中。五代时对纸进一步加工研制,生产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松花纸、染色纸、金栗山藏经纸等。当时的四川成了造纸中心,蜀纸名扬天下。南唐,产于池、歙两洲的“澄心堂纸”由宫廷督造,用料考究,做工精良,供皇室享用,被推为上等书画纸。到宋代,造纸,以徽州为中心,歙县、休宁、黟县,还有池州等地都为造纸之乡。纸的品种多样,有表纸、麦光纸、白滑冰翼纸、白滑纸等。泾县小岭于宋代晚期兴起了造纸业的生产,后成为久负盛名的宣纸之乡。
宣纸在明清已成为中国书画的专用纸。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纸的规格品种丰富多样,如松花笺、月日笺、石棉纸等等。明代造纸业除宣州一带外,赣、闽、浙、湘、川等省都生产出大量的文化和生活用纸,而最著名的则推新安纸与泾县纸,其中“新安仿造宋藏经笺”、“泾县连四”尤为世人所重。清代宣纸的制造有增无减,造纸技艺不断提高,为满足朝野书画家的需求,出现了大规格的“丈二匹纸”和“丈六宣纸”。其他品种依质可分棉料、净料、皮料三大类二十几种,各类有色宣纸也相继问世。宣纸的制造以泾县著称,而泾县作为宣纸之乡,在今天其造纸业仍然是一片繁荣。
“砚”是研墨的工具,而砚的形式又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日渐美化,成为一种传统的雕刻工艺品。战国时期以及汉代早期的砚,大多形制较简单,砚身偏矮,而后受汉代石雕、漆器、铸铜、制陶等工艺的影响,出现了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有足有盖的多种形式的砚。汉砚在制砚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砚在唐代以前,已出现了各种材质。人们在寻找探求着一种最佳的砚材。而产于广东肇庆(古端州)的端溪石和江西婺源(古属歙州)的龙尾石,在唐代相继被用于制砚,选用专质石材制砚是制砚业中的一大进步。这时山西益州的澄泥砚也烧制成功。宋代,端歙两砚的采制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砚坛中占有主导地位。端歙两砚深受人们推崇,蜚声海内。同时,其他地区的石砚采制也十分普遍,如青州砚、洮河砚、成州砚、庐山青石砚、苏州褐石砚、虢州砚等等。在众砚中,人们又将端州砚、歙州砚、洮河砚、青州砚(临朐红丝砚)誉为中国四大名砚。而后又补入山西澄泥砚。
在砚的造型雕刻艺术上,唐宋的砚以实用为主,形制端庄,纹饰简洁。唐砚中的“箕形砚”、宋砚中的“抄手砚”、具有时代特征。而其他各式造型则多达几十种。宋代,砚雕艺术的发展已走向成熟。
砚到明清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唐宋时各种砚材被开采制砚,长期以来,基本满足了人们使用的需要。这时的砚已由实用向玩赏转化,有的成了以玩赏为主的工艺美术品,体现了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除各种石砚外,还有以名贵的碧玉、翡翠、玛瑙、水晶等用于制砚。砚的造型丰富多样,依类分为规矩形、仿物形和自然形。在砚雕艺术中题材更为广泛,有日月风云、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卉等等。表现手法有圆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和阴刻雕等多种,并明显地分出宫廷、民间、文人以及各地不同的砚雕艺术风格。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刻砚家和砚台收藏家。这些都已充分说明,砚雕作为一门艺术已自成体系。在当代,砚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新局面.
新石器时代砚(研磨器) |
砚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最早的砚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它由研盘和研棒组成,质地为石,是原始人用于研碾粮食与颜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分为农业用具和文化用具两类。 |
三足石砚 |
汉代石雕艺术繁荣兴旺,画像石、画像砖、碑刻等已成为汉代书画艺术的主要形式。艺术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汉砚雕刻艺术的发展。 |
山峰陶砚 |
汉代制陶业十分繁荣,尤其是汉代后期,陶与瓷的制品在生活用具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部分青铜器、漆器被其取代。这一方山峰林立的汉代陶砚,长18.5厘米,宽21.5厘米,高17.9厘米。砚上三组各异的山峰环形相连,峰下平滑的砚堂,似广袤的土地,峰底相通的溶洞,实为墨池,巧妙地将实用与欣赏熔为一体。中间的一组山峰下塑一张口龙首,水就由此而滴入砚堂,可谓此砚最奇之处。两侧峰下的负山老者,安稳泰然。砚底三足均塑成垒石,与砚上山峰浑然一体。此砚构思奇巧、造型别致,表现手法老练豪放,是汉砚中少见的陶艺佳作。 |
箕形砚 |
箕形砚是唐砚中的一种典型形式,砚如人们生活中所用的畚箕状,其材质主要为石、陶两类,在形制上分方头方足,圆头园足和圆头方足三种。图中此砚为方头方足,砚质为石,上窄下宽,砚堂与墨池以斜坡相接,联于一体,极为实用。下有三足着地.前一大足,后两小足。制作精巧,造型别致,为唐代制品。 |
卧羊釉下彩瓷砚 |
青瓷、白瓷、彩瓷和唐三彩成了唐代陶瓷的几大类型。当时的陶瓷业发展迅速,如浙江的越窑、金华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江西永和镇的吉安窑,还有广东的帝岗窑、潮州窑等等,均相继闻名于世。各种不同瓷质的壶、钵、罐、碗、盘、杯、盒等生活用具各呈其美,陶瓷生产一片生机勃勃。 |
龙尾双池砚 |
图中是一方长11厘米,宽9.8厘米,高1.6厘米的连体双池砚,为宋时所制。石出龙尾山济源坑,鱼子罗纹,质地温润,发墨尤佳。砚体方整,上以细砚边相割成两砚式,墨池桃形,边有两叶,相向对生,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十分有趣。 |
铜暖砚 |
铜砚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图中的这方元代铜砚,是双层叠式的铜暖砚,是铜砚中的一种新形式。此砚长17.1厘米,宽9.5厘米,高6.8厘米,长方形,砚堂墨池一体。上圆下方,砚面上无任何雕刻纹饰。砚的四侧面采用镂空剔底的手法,雕成二方连续的缠枝图案。这种雕刻形式,既减轻了砚的重量。又增强了砚的美感,同时,作为暖砚,还起到通风旺火的作用。两层砚的前端都有一只抽屉,严冬时,屉内装上炭火加温。可免砚上墨汁冰冻。构思奇巧之至。 |
洮河砚 |
洮河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宋代,产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沿岸,色碧绿,故有鸭头绿之喻。宋人赵希鹄对此砚评价甚高,他在《洞天清禄》中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
降州澄泥砚 |
降州澄泥砚产于山西降州,为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代,产自山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山西降州澄泥砚。“降州人善制澄泥砚,缝绢袋于汾水中,逾年后泥已实襄矣。”(唐·《贾氏谈录》)澄泥为陶类,从绢袋中取出的泥,还得造型雕刻,烧制后才能成砚。而泥的质量、烧制的技术,都是一方澄泥砚优劣的关键。优质的澄泥砚具有坚实如玉之美,发墨尤佳,可与上等石砚媲美。 |
碧玉砚 |
明代的玉器从佩饰的珠、环、坠,到实用的杯、壶、盆、砚等,往往出自宫廷名匠和民间艺人之手,其材质精良,工艺考究,不少成为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供皇室、贵族享用。玉有白玉、碧玉、青玉等不同品种。此砚为碧玉,长16.5厘米,宽9.5厘米,高4.2厘米,前端微弧呈“圭”形状,下配以四足式木座,砚边细挺,前端为椭圆形小砚池。整个砚上无任何纹饰,黄色的木座却雕刻精细,与简洁的玉砚相得益彰,以繁托简,更显碧玉之美。 |
千斤猴王砚 |
清代砚的形式多样,而砚石中的天然美又极受人们喜爱,利用和保留砚石中的天然美,在制砚中已成为一种时尚,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平板砚,又称砚板。 |
歙砚 |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此砚色青黑,质细润,长1 7厘米,宽1 1.5厘米,高2.8厘米,砚堂深广,墨池大,蓄墨多,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砚堂、墨池为一蝉形,上窄下宽,上端砚边宽处刻有几道叶脉,往下延伸与反面相连组成一张荷叶。反面刻有叶梗,叶梗弯曲由上至下横贯两端,前端凸起成一大足,有早期三足砚的遗风。 |
肇庆端砚 |
此砚为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的端溪。清代的砚愈加趋向于欣赏,注重形制纹饰。追求工艺精细,在制砚业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了许多佳作。就砚雕艺术总体而言,清代仍是一个发展提高的繁荣时期。这时,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广泛在砚中得以运用、许多砚成为以欣赏为主的雕刻工艺品。 |
铜镜歙砚 |
一方砚的优劣,体现于材质和雕刻艺术两个方面。而评论砚刻艺术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雕刻纹饰的简繁和雕刻工艺的精细与否,而是看对所用的材料能否做到因材施艺,达到实用与欣赏的完美结合。 |
临朐红丝砚 |
临朐红丝砚也称青州红丝砚为四大名砚之一。红丝石产于山东省临朐县的老崖崮和青州长的黑山,有青州石之称(益都、临朐原属青州)。青州砚早在唐代就有采制,如唐代柳公权在《论砚>中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降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红丝石纹理如丝、红黄相间、色泽艳丽、石质坚细,是制砚的上等石材。红丝砚虽在唐时就有采制,但后来却时断时续,甚至长期停产。因此,在存世的古砚中很少见到红丝砚。现代红丝砚恢复采制,此砚则是其中佳品之一,长3 6厘米,宽2 6厘米,高4厘米,自然形。石中天然的红黄丝纹,有行云飞霞之态,依形开出砚堂,砚堂左上角琢一轮明月为池,下部随砚边刻以云纹。“云月"与石纹相映生辉,随意中见法度,正如其砚铭所日:“云无定态。态千万,文无定法,法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