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画赏析 > 花鸟卷 > 《枯木竹石图》
《枯木竹石图》
苏轼:《枯木竹石图》...
时间:2013-07-27 12:28 | 浏览:
上一篇:《墨兰图》 下一篇:《墨竹图》
5秒
热点图集
赏析:

苏轼 《枯木竹石图》纸本

北宋文坛上,出、现了一位诗画俱精、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就是《枯木竹石图》的作者苏轼。

苏轼(公元1036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工诗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辛词派”的创始人。他的书法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享享“宋四家”之誉。绘画方面能作人物,尤擅墨竹松石,论画有卓见。苏轼一生的艺术活动,虽精力文学,兼事绘画,但他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相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对文人画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传世不多,现存的《枯木竹石图》,虽无款印,但据刘良佐、米黄麟诗,知为苏轼所作。

《枯木竹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苏轼平生嗜作枯木怪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苏轼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屡遭打击而被贬,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诗文中有“汕谤,之言,被捕下狱。哲宗复朝,他官至翰林学士,但留赵党重新秉政后,又被谪惠州,再贬琼州(今海南岛),在离京遥远的边缘海角,过着与幼子相依、以读书为乐的晚年生活。1100年,宋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庄子的影响,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致使苏轼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他一种忧民伤时、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苏轼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升降荣辱的境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顽石寄情遣兴,写出胸中逸气,傲岸于人间,这便是苏轼绘画创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谛。文人作画,习以借物抒情,借花木象征人生或比喻自己。《枯木竹石图》重笔墨情趣,与苏轼书法的运笔一致,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为元明清的文人画家所继承,如元代赵孟頫作枯木竹石,明代文征明以及清代恽寿平作树石花卉,都有这种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轼《枯木竹石图》可以说是当时文人画的典型作品。

苏轼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同时是一位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反对因袭模仿,力主变革创新,要求作品具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主张绘画要形神兼备,着意于物象的精神实质,认为“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不知”(《净因画院记》),以“形”和“理”得失的利弊关系,说明形神俱足,刻求气韵神采的重要性,并对“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那种崇尚形似,不及神妙的画评,予以尖锐的批评;他提倡诗画相通,画中蕴含诗意,诗画两者的有机糅合,可拓广作品的意境。他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兰田烟雨图》),已成为评论诗画的常用术语。他注重对生活的填密观察和切身感受,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创作才有理趣可言,否则易于平板千瘪,乃至于大损事理。他的绘画理论与北宋院画专以形似、拘挛规矩的保守倾向相对立,把画家从自然主义的创作思想桎梏中解脱了出来,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欣赏《枯木竹石图》这一作品的同时,对苏轼这一方面的功绩,不能不赘述几句,以作为鉴赏具体作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