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音乐 > 合奏曲 >

《紫竹调》

《紫竹调》 来自 国学经典诵读网

《紫竹调》是一首19世纪30、40年代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抒情、悠扬、委婉,歌词多因情而发,没有固定版本,后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并成为上海沪剧曲牌。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乐曲以六个乐句为一乐段,调式有规律地进行转换,旋律柔美流利,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极富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民乐中不仅有二胡、古筝、笛子版的《紫竹调》,还有以弦乐和二胡、琵琶、竹笛等演奏的民乐合奏曲,配以扬琴晶莹的音色,与悠扬悦耳的笛声相和,江南秀色、立展眼中,极富江南乡土气息。

《紫竹调》是一个曲调,如果真要探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像苏北《紫竹调》乐曲比较简单,符合当地人民直爽的性格,而苏州《紫竹调》则较为复杂,花音、装饰音很多,体现出了苏州人细腻的特点。上海、无锡同样也有《紫竹调》,后来被吸收到沪剧、锡剧中,就形成了戏曲中的唱段。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大概就是沪剧《罗汉钱》中的“燕燕做媒”唱段。在《罗汉钱》之前,沪剧已经用到了这一曲调,只是因为没有“燕燕做媒”有名,所以不为人知。作为民间小调,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所以要确定到底哪儿的“紫竹调”才是老祖宗,的确有些困难。不过应该承认,《紫竹调》正是因为沪剧的传唱,才被更多的人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