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安史之乱

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 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 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 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 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 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在边境统兵 的将官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 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中央政府越 来越无力控制。

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 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 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杨国忠到处搜刮,广受贿赂。统治集团的腐败,给 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 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 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他看到唐玄 宗荒淫昏乱,内地防卫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 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 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 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 反唐。“安史之乱”爆发。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 过州县,无敢拒之者。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唐朝 廷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市并无赖之徒,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756年正 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行至马 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鼓躁不进,杀死杨国忠,杨贵妃也被迫吊死。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 所至屯结,多至2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 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 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 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 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唐军因缺乏统 一指挥,加上粮食供应不足,士气低落。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结果唐军大败。 史思明在邺城(河南安阳市)取胜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接着,又攻陷洛阳。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 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 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 方镇割据的局面。

在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又不能调动军队。 节度使的职位,或者父子相袭,或者部将相继。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 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 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