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 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 农民起义的教训,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 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 比船。”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不能过苛地对待民众。因此,他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 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 人唯贤”的政策。
首先,他罢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刘洎、 马周、李勣、张亮等,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熟悉历代兴亡的史实和封建思想家治国 的道理,特别是许多人参加过农民军,对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所了解,处理政务比较 接近实际。李世民还能通过选拔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家进入最高统治集团,通过修《氏 族志》和发展科举制度,抑制了士族地主势力,适应了庶族地主发展的历史趋势。李世 民又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 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 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 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 一人兼数职的名臣。太宗举贤任能不避仇,以诚信待下,信赏必罚,调动臣下的积极性, 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 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职权。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加以“参知政 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 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 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其次,以变重为轻,务行宽简的精神立法,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 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释放宫女,纵 放鹰犬,提倡节俭,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以缓和阶级矛 盾。他坚持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 展。太宗贯彻“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令高士廉等修成《贞观氏族志》,并禁止山东大 族卖婚求财,抑制了旧士族的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 努力,贞观时期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北方突厥贵族向中 原侵扰,唐太宗坚决进行了抵抗,派李靖、李勣率领十几万军队,于630年打败了东突 厥。唐朝政府把大批不甘突厥奴隶主贵族统治而南下的突厥人,安置在幽州到灵州间的 土地上,又在东突厥故地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州,任命东突厥贵族为都督、刺史,隶属唐 朝中央政府统辖。这样,不仅消除了北方的边患,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 尊为“天可汗”;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蕾,为汉藏两族间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唐太 宗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 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 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 了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