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罢黜百家
是汉武帝实行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文化政策。汉朝建立后,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这曾对汉初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许多农民拖离户籍而逃避赋税、割据势力逐渐膨胀酿成"七国之祸"、对匈奴一再妥协退让等。武帝继位后,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为其迫切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正与之相适应。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受到了武帝的赞赏和支持。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对先秦儒家思想作了进一步改造,采取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权神授的理论,建议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汉武帝将儒家学说确立为统治思想后,将儒家的理论渗透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
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笃信黄老之学的窦太后阻挠下,"罢黜百家"不过是纸上谈兵,直到公元前136年窦太后死去,"罢黜百家"的政策才得以贯彻实施,儒学真正开始取代黄老学说的地位。
0128.党锢之祸
东汉中叶以后,皇帝的年龄较小,外戚专权严重。待皇帝长大后需要从外戚手中夺回皇权,因此依kao陪伴他的宦官,就助长了其势力,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政治黑暗腐败。这些人控制了选官大权,使选官制度流于形式,严重阻塞了太学生和其他人才进入仕途的道路。出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太学生和官僚阶层联合起来,抨击朝政,共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要求政治革新。到桓帝时期,李膺成为这一集团的领袖人物。但宦官依kao皇权,先后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河内郡人张成结交宦官,他得知天下将要大赦,便令其子故意杀人,担任河南尹的李膺将其逮捕后,朝廷果然大赦,李膺不顾命令将其处死。这引起宦官集团的强烈不满,故以此为借口,控告李膺与太学生结成朋党,诽谤朝廷。桓帝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后迫于压力赦免不再治罪,但仍将其全部罢官,并终身不许做官,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灵帝即位后,太后之父窦武不满宦官专政,便解除党禁,起用被禁锢的党人,并同陈蕃密谋除去宦官势力,但因事情败lou,窦武、陈藩反被宦官谋害。169年,宦官将李膺等百余人全部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受陷害和牵连者六七百人。172年,窦太后死去,宦官集团再次逮捕党人一千多人,宦官曹鸾操纵灵帝下诏,凡党人的门生、故吏、亲属都免官禁锢,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直到黄巾起义,东汉政权才宣布解除党锢,起用党人镇压起义。
0129.黄巾起义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豪族地主兼并土地,社会矛盾尖锐,加上自然灾害不断,迫使大量农民沦为流民。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道首领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
张角,巨鹿人。他创立了太平道,并通过给人治病的方法传道。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太平道教众发展到数十万人。张角还广泛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作为起义的号召。184年2月,在原定起义日期前一个月,其弟子唐周向朝廷告密,官兵逮捕太平道信徒,杀害一千多人。张角被迫提前起义,因为每位起义者都裹着黄色的头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指挥农民起义军焚烧官府、捕杀官吏,夺回被地主豪强霸占的土地,并开仓赈济饥民,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民纷纷响应,起义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震动京都。后随着张梁、张宝先后战死,黄巾军的主力经过激战后失败,但余部仍坚持战斗。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武装斗争,给封建割据势力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它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为了镇压起义军,朝廷给地方政府以更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这就为东汉的衰落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黄巾起义成为三国乱世的开端。
0130.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有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黄巾起义后,地方军阀割据势力日渐强大,在这些割据者中又以袁绍和曹操最强。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迫使汉献帝迁到许昌。200年,曹袁两军在官渡大战,曹操以弱胜强,取得胜利。之后又攻占袁氏的大本营邺城,统一了北方大部。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备与孙权结盟,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初步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并维持四十余年。曹操北归后,将势力范围扩到整个北方。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称魏王。220年曹操病逝;十月,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国号为"魏",都洛阳,史称曹魏。
刘备在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辅佐下,于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刘备死后,刘禅继立。263年,魏灭蜀。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孙权死后,东吴日趋衰弱,280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大量风云人物在后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戏曲中出现,由这段历史所撰写的小说《三国演义》更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0131.五胡乱华
自汉代以来,就不断有胡人向中原内迁,势力不断壮大。西晋八王之乱后,晋朝国力衰退,中原大乱,在304年至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间,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史称五胡,故称五胡十六国。这种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形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称为"五胡乱华"或"永嘉之乱"。
五胡乱华促使原本在中原的经济中心南移,使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全国的重心,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杂居,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0132.玄武门之变
李渊反隋并建立唐朝,立李建成为太子。建成又拉拢齐王李元吉,实力很强。但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又网罗了李靖等一批著名将领和知名人士,因此势力也很大。于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李世民上朝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打算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本是太子亲信,但已经被李世民收买。四日,李世民亲自率领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最终以李世民为胜。
三天之后,唐高祖宣布立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八月,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0133.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内政治经济稳定发展,中国进入繁荣昌盛的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前,国内朝纲混乱,政权不稳,自武则天退位后,中宗、睿宗懦弱无能,韦武集团与太平公主弄权乱政,李隆基胆识过人,果敢有为,先后除掉了韦武集团与太平公主。景云三年(712),李隆基由太子即位,于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其统治的开元年间(713714),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政治上,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先后起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著名宰相;在经济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此外他还在提倡文教、改革兵制、抑制佛教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使得天下大治。杜甫在天宝之乱中非常怀念曾经的开元盛世,写下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表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的景象。开元盛世持续了二三十年时间。
0134.安史之乱
开元末年,在社会一片升平之下,各种危机暗中潜伏,到了天宝年间,社会矛盾开始显lou:军队开支日益增加,兵将邀功,挑起边事,赋税苛繁,农民贫困。朝廷之上,唐玄宗自恃承平,耽于享乐,宠幸jian佞,闭塞视听。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以"入朝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变。此年冬,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南下。当时天下承平日久,百姓不识兵革,守城官吏多望风而逃,叛军一路所向披靡,从范阳起兵,渡过黄河,一直到攻陷洛阳,仅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仓皇离京逃命,行至马嵬,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其时六军不发,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兵变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肃宗命郭子仪率军平叛,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此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趁机收复洛阳。乾元元年,九节度使围邺,叛军大势已去,肃宗惧怕郭子仪、李光弼功高盖主,任用宦官鱼朝恩为处置使,致使平叛功亏一篑。上元二年(761),史思明为其子所杀。宝应元年(762)代宗即位,借用回纥兵收复洛阳,宝应二年,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定。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唐朝的人口从五千三百余万锐减到一千七百余万,盛唐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