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古代诗文等文学体裁都有哪些?(2)

0299.唐传奇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端期,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期。这一时期名家名作涌现,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期。虽然作品数量不少,但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孺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鉶的《传奇》等,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0300.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大都可以入乐而歌唱。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人认为词按字数分: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的形式有如下特点:一是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二是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三是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四是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五是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0301.散曲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包括小令和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或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的多,且没有"尾声"。他只是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衬字具有口语化,俚语化,并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不服老》[黄钟尾]衬字豪放泼辣。散曲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以俗为美,有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语、隐语、谜语),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0302.诸宫调

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宗年间,诸宫调相传为北宋人孔三传首创。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包含有:单个曲牌的只曲;由一支曲牌反复或多次反复再加上尾声而构成的短套形式;用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形式。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后来的明、清人又称诸宫调为"□弹词"或"弹唱词"。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主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分为旦本、末本,一本由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套曲的组织方式等,都直接受到诸宫调的影响。

0303.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十三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特点是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一人主唱",唱与说白紧密相连;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时期,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0304.南戏

南戏也称"戏文",是元朝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在元代南北统一之后,南戏逐渐北上,出现了南北戏剧艺术交流的局面。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就更加成熟,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高峰,当时产生了"五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在戏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左右,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等。

0305.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讲究代圣人立言,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所谓股就是对偶。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一般限定在五百五十字到七百字之间。八股文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1902年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0306.明清传奇

传奇是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明代初年,元末涌现的《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等南戏,通过改编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寻亲记》对豪绅暴虐行为的抨击,《金印记》对世态炎凉的讽刺,《跃鲤记》对封建宗法制度支配下婆媳关系、家庭矛盾的揭lou,《绣襦记》对真挚爱情的歌颂,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从艺术形式看,这些作品虽然保持着南戏的传统特征,但也通过某些改革逐步确立了传奇的剧本体制,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盛行。音乐上则cha用北曲或南北合套,因而更加丰富。当时的声腔剧种,如昆腔、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等,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所以也有传奇是南戏系统各剧种剧本的总称之说。清乾隆以后,传奇创作趋向衰落,地位逐渐被各种地方戏所取代。明清传奇作品有目可考的达两千六百多种,现存《浣纱记》、《清忠谱》、《牡丹亭》等六百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