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古代诗文等文学体裁都有哪些?(1)

0289.骚体

先秦文学中的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回环照应,脉络极分明。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三百七十二句,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骚体也可以指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首先提倡的是西汉初年的贾谊,著名的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0290.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也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魏晋四言诗名篇有曹操《观沧海》、陶渊明《停云》。五言古体诗最早产生于汉代,象《古诗十九首》。到了唐代,七言古诗大量出现,唐人又称七言古诗为长句。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乐府诗,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属古体诗。

0291.乐府诗

两汉乐府指音乐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

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诗,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被誉为乐府诗中的"双璧"。唐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都有新题乐府诗。他们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0292.歌行

"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乐府诗名为"歌"和"行"的很多,就有"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初唐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以"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如高适的《燕歌行》。歌行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以七言为主,其中可以穿cha三、五、九言的句子。

0293.近体诗

诗体名,也叫"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律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律诗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每句必须平仄相间,也就是说,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过来一样。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即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二是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三是要用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0294.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八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0295.绝句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近体诗一种,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认为是柏梁演变来的。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作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以称为空前绝后。

0296.赋

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重要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最能彰显汉代时代精神,它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写志就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铺采摛文就是要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讲究词藻的华美。赋在句式上以四六言为主,但夹杂散文句式,句与句间用连接词。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起来,借助参差错落的句式,灵活多变的韵脚及排比、对偶、夸张等,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兼有散文和诗的性质,成为汉代文学的标志。赋体经历几次演变,明徐师曾《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古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此外还有抒情的短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张衡的《归田赋》。俳赋也叫骈赋,特点是骈四俪六,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律赋是唐宋的科举考试采用的试体赋,限八韵;文赋接近散文,如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0297.古文

本来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后来古文与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词语要自己创造,文章要风格平易,语句通畅。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0298.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因它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lou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