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知识

 

0226.《毛诗序》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汉代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但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末毛诗兴盛,取代其他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每篇前都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有一段较长文字,像是一篇总序,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不详,写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毛诗序》对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及社会作用都作了论述。首先,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提出了"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但同时又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口号,认为情感的表达一定要适度,必须要符合礼仪的规范。其次,提出了以"风、赋、比、兴、雅、颂"为基本内容的"六义"说。第三,它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毛诗序》的上述主张成了汉以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准则,而这篇序也就成了儒家文学观的纲领性文献。

0227.《诗品》

《诗品》,又称为《诗评》,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论诗专著。"品"是"品第优劣,区分高下"的意思。《诗品》论述的对象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作者钟嵘在《诗品序》中对历代诗歌创作作了简要评述,阐明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主张。其基本观点是:①强调诗要"吟咏情性",重在情感的表达;②对南朝盛行的"四声八病"说和堆垛典故的诗风进行了批评,认为诗要写出"即目所见",不可过于雕琢;③对逐渐兴起的五言诗从理论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而所谓滋味,就是必须"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做到赋比兴并重,言近旨远,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在对诗人的品评中,钟嵘注重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研究诗风的流变开辟了新的途径。《诗品》在很多问题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批评方式上,它开启了后代诗话的先河;在对诗歌理论的探究中,因见解新颖、理论精辟而获得了"思深而意远"的美誉。许多学者将它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并称,称它们为文论史上的"双子星座"。

0228.《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诚《文史通义》称它为"体大而虑周",也就是体系严密、思虑周全的意思。作者为刘勰,约成书于501年到502年间。全书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都是谈"为文之用心"的,也就是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写作上的各种问题的。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是全书的纲领,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三篇,要求一切创作要本之于道,稽之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三十多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是文体论。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在这几部分中都有所涉及。而下部的两个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这部著作以骈文成体,颇具文采。由于其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理论成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研究这部著作的学问被学者们称为"龙学"。

0229.《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又名《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作者一般认为是司空图。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临猗县)人,晚唐诗人、诗论家。这部作品注重对诗歌艺术的探索,这里的"品"的含义不同于钟嵘《诗品》之"品",是品类的意思,"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风格类型。司空图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品类,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这部作品一问世,就为当时诗坛所重视。后来严羽等人的诗歌理论也受到了它的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之一。

0230.《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诗话类的理论著作。作者严羽,南宋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沧浪诗话》之名就因其号而来。这部作品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类,是一部以禅喻诗,论述古今诗歌艺术风格与创作的诗歌理论著作。其基本的观点是:"学诗者以识为主","识"的内涵就是当时人常用的"禅"和"悟",由有"识"而得"悟",又由妙悟而通禅道,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反对当时以才学、议论、文字写诗的弊病,以为诗歌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诗歌本身具有特殊的趣味,和才学、议论没有必然的关系。他推崇汉魏、盛唐诗歌,以为汉魏诗歌语言、理趣、意兴都结合得非常完美;唐诗既有意兴而且还有理趣。这些观点是针对江西诗派的观点提出来的,在当时招来了比较多的非难和攻击。但它在指导后世作者的创作和诗歌理论建设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0231.《录鬼簿》

《录鬼簿》,是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钟嗣成。全书两卷,记述了一百五十二位杂剧及散曲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四百余种戏曲作品的目录。

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据钟嗣成自注,这三类名公、才人的情况,是他的朋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那里得来的,并非钟嗣成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未尽其详"。下卷分"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同时,在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lou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南戏创作等等。这些记述为元代戏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至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又增补了吊词。作者在此书中一反轻视戏曲和戏曲作家的传统偏见,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而才高博识的戏曲作家立传,高度评价他们的艺术成就,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艺观点。

0232.《曲律》

《曲律》,中国戏曲理论专著,又称《方诸馆曲律》。作者是明代王骥德,成书于万历年间。这部作品探讨了南北曲源流、南曲声律、传奇作法,以及戏曲创作与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并对元、明两代戏曲家和作品进行了广泛的品评。《曲律》中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探索,对风神、虚实、本色、当行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述。王骥德的戏曲理论深受徐渭的影响,重本色,以为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雅俗共赏,方为上乘之作。王骥德排除门户之见,在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中,对汤显祖和沈璟各有褒贬。《曲律》对戏曲的布局与剪裁、宫调与语言,都有全面的论述,对戏曲创作规律第一次作了系统的阐发,以其理论的创新性和系统性,雄踞明代曲坛,并对后世的戏曲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李渔戏曲理论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就是对王骥德戏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明清两代戏曲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王骥德的《曲律》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受到近代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023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专著。作者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近代中国少见的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后,以崭新的眼光用旧的词话形式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受学术界重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观点是"境界"说,其他的论点都围绕着它而展开。其要点是:认为词以境界为最高;认为境有"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认为要以一种非常融通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流的作品来。另外,他还提出了"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这样一些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对后世学者研究文学史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从而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