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后期,在楚国有一个名声烜赫、影响颇大的人物——庄。但是,各种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十分歧异,因而使后世对庄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份、事迹、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许多史书记载着庄是楚国将军。《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沿着长江西征,一直打到今云南省的滇池附近,以兵威使该地属楚。正要归国向楚王报功,恰遇秦兵攻入巴、黔中郡(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东部一带),因道路阻塞,庄就在滇池自立为王,晋代堂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所记与此略同,两书还明言,庄是“楚庄王苗裔”(即后代子孙)。《史记。索隐》更说他是“楚庄王弟”。可知庄还是一位与楚王室有着亲属关系的贵族。《荀子。议兵篇》称:“齐之田单、楚之庄、秦之卫鞅、燕之缪肌(即乐毅)”都是当时的“善用兵者”。足见庄在楚国为将,就像田单在齐、商鞅在秦、乐毅在燕一样,曾因善于攻城略地而立过大功。
然而另一些记载却表明,庄是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韩非子。喻老篇》记,有人向楚王谏道:“主为盗于境内”,官吏不能禁止,这是“政之乱也”。《论衡。命义篇》也说:“盗跖、庄,横行天下,聚党数千,攻夺人物,断斩人身”,真是太“无道”了。《荀子。议兵篇》指出:“庄起,楚分而为三四”;《商君书。弱民篇》并言:“庄发于内,楚分为五。”可知,同于庄的起义,楚国内部一片混乱,政权系统受到阻隔而分裂为三、四、五部分。《吕氏春秋。异用篇》、贾谊《吊屈原赋》都把庄
与春秋战国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盗跖”相提并论。《吕氏春秋。介立篇》更提到“庄之暴郢”,彼此“相暴以相杀”。高诱注:“庄,楚成王之大盗。”足见庄的农民起义队伍曾经打到楚的国都郢,在那里和楚国的统治阶级进行过殊死的战斗。
在史籍记载中,楚国的庄忽而是听从国王调遣的能攻善战的将军,忽而是向统治者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起义领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目前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大致有这样三种意见。
一、变叛说。据《荀子》和《商君书》的论述,庄农民起义发生于楚“兵殆于垂沙,唐蔑死”之后,即公元前301 年。这一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合,大举攻楚,在垂沙(今河南泌阳一带)把楚军打得落花流水,主将唐蔑被杀。这就必然会加深楚国内部的危机和阶级矛盾,庄农民起义因之爆发。至于楚王遣将军庄西征至滇池,后因秦攻占黔中郡而道路阻塞,此事当在公元前281 年。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 年),“攻楚黔中,拔之。”《后汉书》所记和《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所引,遣庄的楚王都作“楚顷襄王”,正与此时的楚王相合。庄领导起义与庄将兵西征,前后正好相差20年。故《荀子》杨倞:“初为盗,后为楚将。”显然他背叛了农民阶级。
二、两人说。宋人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在《楚庄有二》条中认为,一个庄是“楚之大盗”,与“盗跖齐名”。《韩非子》明言“庄为盗于境内”,他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而楚王派出去西征至滇池的将军,是“楚庄王苗裔”,乃贵族统治者,“此又一庄也”。近来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为盗”的庄与“将军”庄是同一个人,那么一定是庄在起义后投降楚王成为将军的,但历史上绝无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说当时的楚国有两个同名的庄,比较合理。
三、农民领袖称王说。主张这种意见的学者认为,楚国当怀王末年至顷襄王时期,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内外交困,国势积弱。遭遇如此困境,楚国不可能再派重兵远征至滇池等西南边地。因此,楚顷襄王遣将军庄长驱西南略地之说,当是一种错误。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庄在领导了楚国内部的农民大起义,一直打到楚都郢之后,终因敌不过楚国统治阶级的强大围剿,在不利的形势下,庄毅然率起义军向楚国统治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到达滇池附近与当地民众结合,建立起农民政权,自立为王。王充《论衡》所说的庄为盗“横行天下”,即指此事。庄称王、建立农民政权,要比秦末陈胜,吴广称王、建立农民政权,早了70多年。
上述三种解释,究竟哪一说符合于历史的实际呢?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在1955年初版时持变叛说,到1980年修订重版时又改为两人说,近年来还不断有人提出商榷。看来,庄这一历史人物的面貌,仍然是一件疑案。
(郑嘉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