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画赏析 > 山水卷 > 《踏歌图》
《踏歌图》
“南宋四大家”马远:《踏歌图》...
时间:2013-07-27 12:28 | 浏览:
5秒
热点图集
赏析:

马远《踏歌图》 绢本 水墨淡设色

南宋四大家:

宋代山水画,至南宋有显著变化。北宋的山水画多画大山大水的全景,雄奇壮伟;南宋的山水画着重画山川奇秀的一角,以高度集中概括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境界。马远便是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格的代表画家之一。马远与夏珪、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大家”。

马远简介: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宋室南渡后居钱塘(杭州)。他是南宋光宗和宁宗两朝(公元1190-1224年)画院的·“待诏”。他出身于绘画世家,其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哥哥马逵,都是画院的画家。马远不仅有精湛的家学,而且努力向 画院中前辈画家学习,特别是继承、发扬了李唐豪放简括的画风,达到更成熟的地步。马远的山水画,布局简妙。 他善于将复杂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提炼和剪裁,使主题表现得集中而突出。他常选择优美的角度,而山之一角,写水之一涯,其他景物的处理也十分简练,画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使之空旷渺漠,具有诗一般的境界。在具体画法方面,马远的山水画,线条硬劲粗犷,或用“斧劈”,大笔皴擦,水墨苍劲,具有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征。

《踏歌图》说明:

《踏歌图》是马远的名作之一。绢本,水墨淡设色。这是一幅描写阳春时节农民在郊野田陇间踏歌欢娱情景的山水画。关于踏歌,王安石曾在《歌元丰》诗中写道:“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江南一带的民间风俗。画幅近景是岩石、田陇、溪泉,劲松屈曲,高柳当空,新篁摇曳,掩映其何。溪桥陇旁,四个老少农民,似带有几分醉意,一个个手舞足蹈。其中一位长着花白胡须的老农,右手拄短杖,左手举起,作回首状,与另一位走在桥上的老农踏歌欢笑,互相唱和,意极融洽。潺潺溪水正从小桥下流过,后面一人紧抓住老农的衣服,似乎是防其掉落水中。另一位杖头挑着盛酒的葫芦,醉态惺松地跟在后面。左角巨大的岩石旁站着看热闹的农妇村童,嘻笑顽皮,生动有致。整组人物,无论是踏歌者、醉者、观者,思想感情都融成一片,沉浸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之中。画家抓住生动的瞬间,以简练的笔墨,表现了踏歌农民淳朴乐观的性格,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此图中远景,烟云弥漫,危崖峭峰对峙,丛林中宫殿隐现,显示出辽阔的空间和江南山水的奇峭秀丽。画幅上方有宋宁宗赵扩题诗云:“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亚,垅上踏歌行。”意思是说,农民踏歌欢乐是由于丰收的好年头,而丰年的得来是由于南宋统治的稳固,赵家皇帝的题诗无非是用来粉饰太平。作为宫廷画家的马远,在这幅画里饶有兴趣地描绘了为贵族们所不齿的“村野粗俗”的农民和他们的生活,但他描绘的只能是当时表面的“升平繁荣”,却看不到这背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深重。在艺术手法上,正如《格古要论》所说,马远的山水画“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下笔严整,用焦墨作树石,枝-叶夹笔,石皆方硬,以大劈斧带水墨皴,甚古。”从《踏歌图》来看,这些说法是十分确切的。如图中山峰瘦角峻峋,直插天际。田陇旁的岩石,或大或小,均方硬多棱角。树木瘦劲,俯仰多姿。笔法苍劲有力,似用刀斧劈砍一般。墨色浓重,与画面的大片空白,对比强烈,充分显示出马远山水画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