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人都有哪些游戏娱乐活动?

0951.社火

社火,春节期间举行的民间赛神和游戏活动。社指为祭祀土地神而举行的活动;火,指红火。社火作为群众性的集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全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十分盛行,俗称"闹社火"、"扮社火"、"耍社火",也是汉族各种民间歌舞和技艺的统称,包括民间的舞蹈、杂技、杂戏、武术、鼓乐等。社火大致可分地面社火和高台社火两类。地面社火包括高跷、旱船、秧歌、舞龙、舞狮、大头娃娃等,内容丰富多彩。高台社火,又称"芯子"、"背棍"、"台阁",是在固定的平台上塑造各种戏剧故事,其中人物由三至五岁的小孩扮演,由人扛着、抬着和推着作游行表演。社火表演常因地域不同而出现差异,如陕西长武一带流行的"马社火",表演者绘好脸面,扮戏剧人物,手持道具,骑马背上,列阵出发,在紧锣密鼓声中挨村过街表演。凡有社火的地方,都伴有民间戏剧表演,称为"社戏"。

0952.竹马

竹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以一根竹竿当马,骑于胯下,后端着地,前端把牢,奔跑腾跃,威风凛凛,颇有将军气概,故广为男孩子所喜爱。竹马历史悠久,据《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在并州为官时政绩很好,与民众素结恩德,后来"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晋张华《博物志》亦曰:"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竹马之戏在唐代极为普遍,李白《长干行》诗云:"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儿童嬉戏之状,宛在目前。宋代出现了以竹或纸等扎为马头形的竹马,渐趋复杂精致,明清年画中多有表现。竹马的另一发展趋向是表演艺术化,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已有竹马舞队的记载,明清之际,南北各地广泛流传的"竹马灯",又名"跑马灯"、"耍马灯",便是一种民间歌舞。每逢年节,马队便走村串乡,边行边舞,舞者身挂着竹扎纸糊的马形道具,但显然已与当初的儿童游戏大异其趣。

0953.秋千

秋千本是北方山戎之戏,春秋时齐桓公北伐山戎带回中原,渐次传播开来。秋千系以长绳悬于高架,下拴蹬板,人立其上,两手握绳,前后摆动,主要比蹬技,荡高为胜。荡秋千初时多为闺中女子游戏,汉武帝时后宫嫔妃常以荡秋千取乐。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至今犹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并已成为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

0954.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是中国古代的春游活动,其俗由来已久。据《论语.先进》载:孔子问曾皙的志向,曾皙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春秋之时就已有踏青之俗,此后历代盛行,至今不衰。踏青应源于上古祓禊遗风,多在春光明媚、万物复苏之际,正月初八、二月二、三月三、寒食、清明俱是踏青的好时节,与此相伴的则有放风筝、荡秋千、划旱船等活动。杜甫《丽人行》中便记载了盛唐时上巳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更是将北宋清明时节汴梁百姓浩浩荡荡踏青远足之状描摹得淋漓尽致。

0955.灯谜

灯谜,写在花灯上的谜语,一名"灯虎",虎性凶猛,难以制服,用此比喻灯谜的难以猜测,遂有"打灯虎儿"、"射虎儿"等称谓。花灯高悬,灯上书以谜语,众人立于灯下,商榷射虎儿,因又有"商谜"之称。灯谜约出现于宋代,其制大致有两种:一为"弹壁灯",一面kao墙,三面贴题,状如今天的壁灯;另一种是在四通八达的道路等热闹场所,张设鳌山灯坊,上悬谜灯,四面写谜面。后世图便利,有时干脆弃花灯写条幅。灯谜发展到明代,出现了谜格,所谓谜格就是灯谜的格式,犹如律诗一样,制谜者要按格式制,猜谜者同样要按格式猜。谜格的发展由少到多,向有"广陵十八路"、"射虎二十四格"之说,甚至多到以百计。然而,常用谜格不过十几种。如会意格:此为灯谜中最普通之格,较常见,只需领会其意,如:"女媚",打一曲牌名,谜底:"一半儿"。

0956.拔河

拔河古称"拖钩"。最初用于水战,后逐渐演变为集体性力量竞赛的民间体育活动。拔河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用以训练水军的一种手段。相传楚国攻打吴国前,楚将曾以篾缆作工具,训练士兵用钩具勾住对方战船,当对方战船被勾住时,双方在江面上互相拉扯厮杀。当地百姓称之为"拔河"。以后几经演变,由水中转移到陆地,成为民间一种体育活动。当时拔河用大麻绳,绳长四五十丈,绳两端分出许多小索,拔河时,每人胸前挂一小索,大绳中段地面上cha一面大旗,以示界限,一方将另一方拉过界限为胜。据说盛唐时期,参加拔河人数最多可达千人以上,可见当时拔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拔河活动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所不同的是现在大绳两端已没有小索,参赛者分立绳两侧,以手揽绳,比赛规则也有很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