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画名家及作品
0676.钟繇《宣示表》
钟繇,三国时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太傅,故世称钟太傅。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
《宣示表》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征明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王羲之,王羲之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现在传下来的是羲之的临摹本。
0677.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人。多才,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线条流畅。他提出了"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顾恺之的传世精品《洛神赋图》是依据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植名著《洛神赋》创作而成的巨幅画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落shen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采用工笔重彩技法绘成,笔法细劲古朴、延绵流畅,色彩鲜艳厚重、华丽富贵。所画人物神态安详自然,细致生动。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落shen赋图》与原作中以华丽辞句写无奈离愁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件著名的早期人物画作品。
0678.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集序》作于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书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对当时及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0679.王献之《中秋帖》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与其父一样同为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他的楷书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妍媚流变的书体,故与其父合称"二王"。王献之注重情感的宣泄,似乎更近于浪漫主义的表现色彩,但传统审美观历来重中庸平和,献之书风虽精魄超然,神采照人,为时人所喜爱,却也由此遭唐代帝王贬斥,只能屈居父后,甚至遭到冷落,直到宋以后才得人们珍视。
《中秋帖》是王献之所书我国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此作以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峻快豪健的运笔大异王羲之中和含蓄的书风,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0680.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约550-604),渤海人,隋代杰出画.家,擅画山水人物,其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游春图》,是其传世的唯一作品。《游春图》描绘了江南桃杏争艳时春游的情景,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该作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0681.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最为著名。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著名碑刻,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由魏征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欧阳询写此铭时年七十五岁,当为晚年之作。由于是奉皇帝之命而书,因而字字一丝不苟,充分发挥了他的书法特色,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带有隶书笔意。每个字的点、画、横、竖力图突破横平竖直的规范,但在整体上却力求稳重坚实,欧字险劲稳健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被历来书法家评为"正书第一",常作为临习欧字的典范。
0682.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吴道子(680-759),河南阳翟人,中国古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天王送子图》是.其代表作,图中描写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抱着他去拜谒天神的情景。画的前段描绘了骑兽奔驰的送信之神、雍容端坐的天王及其随臣侍女,后段表现了净饭王小心翼翼地怀抱着初生的释迦,王后紧跟其后,诸神张皇跪拜。此图布局合理,相互关联,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富有运动感和粗细变化,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人物形象准确,所钩衣纹流畅飘洒,着色简淡,近乎白描,与文献所记载吴道子的风格极为相似,是盛唐时期人物画的杰出佳作,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
0683.阎立本《步辇图》
阎立本(约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擅长书画,最精形似,尤其善画人物肖像,是唐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步辇图》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要求团结统一的重要画卷。卷中描绘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今西藏)使者禄东赞来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和善,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禄东赞谦和恭敬,礼官肃穆,宫女顾盼有神。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充分展lou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穿的靴筒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步辇图》不仅反映了唐初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在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0684.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我国唐代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书学"二王"、张伯英,精草书,尤以狂草著称,相传他往往在饮酒大醉后,乘兴而书,走笔如龙,姿态纵横,故世称"张颠"。他的草书狂而不乱,并能在草书中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功力与表现个性相结合,时人将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舞剑合称"三绝"。主要作品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古诗四帖》,是张旭狂草书法的代表作。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在草书发展史上有新的突破。在草书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有时两个字看起来像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像两个字。章法安排上,疏密悬殊;在书写上,一反魏晋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抒情形式奔放写意,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乃草书巅峰之篇。
0685.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书初学褚遂良,后得张旭传授。他突破了二王书派的欹侧、平稳的笔意,创造出一种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刚劲挺拔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世称"颜体"。主要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颜家庙碑》等。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法帖之一。文章乃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后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线条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lou。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