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6.释怀素《自叙帖》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长沙僧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和张旭齐名。怀素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叔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全帖用笔如风驰电掣,迅疾奔放,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真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在草书的结体上,大胆地夸张和变形,尽变化之能事。比如字的大小变化,有时甚至上下相连的两个字,竟相差三至五倍,甚至十倍左右。他利用了点、线型的各种变化,以及用笔的方圆,使书法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从而使观者与书家的心声共鸣,同悲、同喜,共同沐浴在书法的韵律之中。
0687.柳公权《玄秘塔碑》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其字取均衡瘦硬,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因其独到的特色而有"柳体"之称。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841年立,楷书,其骨力矫健,筋骨特lou,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是"柳体"的成熟之作。
0688.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性格狂放不羁,又曾以佯疯来避祸,所以人称"杨风子"(即杨疯子)。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
《韭花帖》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拖,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集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人评价其为"千年逸清经典之作"。此帖字字风神潇洒,字距行距宽绰有余,加之为杨凝式闲情意适时所书,故通篇洋溢着一种豁达高远的气氛,一反唐楷法度森严,神完气足的书风,开启了两宋豪放纵意的书风书貌,对宋代苏轼、黄庭坚以及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影响很大。
0689.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陜西.华原(今耀县)人。范宽本名中正,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他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后来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穷究自然造化,以求画趣。
《溪山行旅图》为范宽的传世杰.作,被董其昌赞为"宋画第一"。在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中,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画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层次丰富,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山脚下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似乎使人能听见马蹄和流水的声音。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小人显得如此渺小,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此画意在追求一种个人身心与大自然融浑一体的境界,下笔雄强,墨色深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0690.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善画风俗画,尤擅绘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卷以全景式结构、严谨精细的笔法,形象地描绘出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的盛况。其内容可分三段:首段描写了城郊农野景色,中段以拱桥为中心,描写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则描绘京都街市的实况。全卷共画士农工商、医卜僧道、男女老幼等各式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类牲畜近六十匹,船只、车轿各二十余,规模宏大、场面繁多、情节丰富、引人入胜,既有工整准确的风格,又具兼带写人物画生动活泼的特色。这件作品对后人了解和研究宋代城市生活和经济、科技、文化等情况提供了形象化的史料,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最突出的代表。
0691.苏轼《寒食诗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东.坡之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上追晋唐诸贤,而自创新境,用笔丰腴跌宕,极得天真烂漫之趣。《寒食诗帖》是他在黄州时期的一篇代表作。
《寒食诗帖》又称《.黄州寒食诗》,苏轼撰诗并书,行书十七行,五言诗二首,现藏台湾,曾刻入《戏鸿堂法帖》、《三希堂法帖》。苏氏书法多用侧笔,正以立骨,偏以取态。此帖用笔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且多藏其锋。如"我"字之"戈","黄"字之撇,"寒"字之捺,均敛而不发;又数次用悬针长竖耀其锋铦,如"年"、"中"、"苇"等字。开始字虽略小,但气势不凡,跌宕多变,第二首一开始便跳出规约,字体加大,运笔加速,后尾右黄州寒食二首又作小字,与开头呼应,构成整幅章法上的匀称协调。此帖字形于欹侧中见平正,字体大小长短,错落有致,字势随诗文的感情发展,加快运笔,酣畅淋漓,纵逸奔放,为宋代尚意书风的早期代表作。书后有黄庭坚跋,称赞其诗其书,该跋书文精到,与苏书堪称珠联璧合。
0692.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长于行书和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诗帖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堪称行书之精品。
0693.米芾《蜀素帖》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鉴赏家。字元章,号襄阳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曾为内廷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书法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质地精良的丝绸织物。相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经湖州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后,直到元祐三年八月,米芾应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愈到后面愈飞动洒拖。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如狮子搏象。观此书,可知米芾已由"集古字"的临习古人过渡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点画撇捺仪态万千,洒拖超逸,结体超妙,把他多年积累的技艺,凝注笔端,随着诗文感情的引发,一泻而就,犹如天马行空,书艺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0694.郑燮《竹石图》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因开仓赈灾,被诬贪赃而遭罢官。后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郑燮工诗能书善画,被人称之为"郑三绝"。他的书法将行、楷相结合,自创一体,号称"六分半书"。绘画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取法陈淳、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尤其擅长画竹、石、兰、蕙,将书法用笔入画,笔意潇洒,与题诗、题字相结合,更加耐人寻味。
《竹石图》中竹石为庭院中之物,瘦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总观全局,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朗萧散,卓然不群。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0695.郎世宁《百骏图》
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他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百骏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以西洋画法入绢纸,略参中国技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