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道教佛教等宗教典籍介绍(2)

0601.《楞严经》

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谓楞严经是一经之最要,故取大佛顶三字,领一经之名题。又佛顶最为尊贵无上,比喻此经之尊贵;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是成就如来的秘密因地,修证成佛的究竟明了的义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位菩萨的上万种的行持法门中,最为究竟坚固的、颠扑不破的至理。楞严法门有三大主旨:一是悟本体(先行),认识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来藏性;二是持心戒(初行);三是修大定(正行)。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楞严经》共十卷。清代曾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0602.《圆觉经》

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主要是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等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手可指月,但月不在指的公案,给后世提供了无穷的遐想。不仅将佛性譬喻成了明月,而且还有了一部公案集成的《指月录》。

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此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近人胡适、吕澂曾经怀疑此书并非由印度传来,而是中土高僧所作,与《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同属于晚期如来藏真常唯心派。

0603.《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以莲花(莲华)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的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被誉为"经中之王"。

大乘佛法兴起之后,便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之说。《法华经》即在此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因为"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作为最终目标,由此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佛学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乃至人类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0604.《四十二章经》

佛教经典。一般认为是传入中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据史料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因遣郎中蔡愔及秦景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可见,本经的初传当在64年至75年之间。

本经有多种异本,现存主要的有五种。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经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

0605.《无量寿经》

一名《大无量寿经》,佛教著名经典之一,净土宗的.大经,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全书共两卷,内容大致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僧众说法,称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漫长时期,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其国土是安乐净土,无量功德庄严,万般美好。释迦牟尼劝僧俗人等,勤勉精进,虔诚信奉,便能化生彼土,等等。此经传到中国后,影响甚大。汉译本有十余种,最常见的为三国魏时康僧铠译本。东晋青山竺法旷以"无量寿为净土之因","有从则讲,独处则诵"。东魏昙鸾作《往生论注》,弘扬此经,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此后,历代注家辈出,疏释不绝。

0606.《心经》

佛教般若部经.典。全名《摩诃般若波罗mi多心经》,意思是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的核心经典。

此经原出于六百卷之《大般若经》,其中包含了一切佛菩萨六度万行之智慧与功德,也是大乘佛教精神所在,而称之曰"心经",亦为《大般若经》中之心要与精华。全经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字,是佛教经典中最为简短的**。其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心无挂碍"四字,更将佛教的千经万典概括一空。后来,整个一部《西游记》演义的就是这四个字,并在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由乌巢禅师把这部经典全文传给了唐僧。

全经组织严密有序,尽是般若思想心要。是佛、道、儒及禅宗的必读课本。

0607.《弘明集》

中国佛教论文集。南朝梁代释僧佑撰,十四卷。书为总集体,颇类似《昭明文选》。

本书的宗旨在于排斥当时社会上儒、道等对外来佛教的攻击和怀疑,为法御侮从而达到弘道明教的目的。选辑从东汉末至梁代颂扬佛教的文章,兼有数篇反佛的论文。反映了佛教和儒道的思想斗争与当时人对佛教的理解,保存了珍贵的文献。

所收入的文章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对研究中国佛教史来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0608.《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的经典著作。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它记录了禅宗六祖惠能的事迹以及与其弟子的问答机缘,多半为语录体。大体有四种版本:一为敦煌写本,是惠能弟子法海听法的记录本,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该书不分品目,只分五十七节。被认为是《坛经》的古书;二是《六祖坛经》,为唐代僧人惠昕编,分上下两卷共十一门;三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一卷十品,据说为宋契嵩改编本;四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十品,为宗宝改编本,是常见的流行本。另外,中外学者还考证了不少其他版本。

《坛经》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宗经",在中国哲学史上、佛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佛教著作称为"经"的,只此一部。《坛经》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教:"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真心,到如禅指。"慧能把东土西天的十万八千里当成了人心中的十恶八邪,除掉了十恶八邪,当下就到了西天。于是《西游记》中西天路十万八千里,唐僧得走十四年,而孙悟空只要一个念头就到了。

0609.《法苑珠林》

中国佛教类书。唐代释道世(字玄恽)著。该书系将佛教故事分类编排,凡百篇,若干部,均以二字为题,共六百四十余目,引佛教经、律、论原典分别隶属其下。各篇前有"述意"部,篇末或部末有"感应缘",广引故事为证,而证必注明出处。

在内容上,注重佛教的基础知识及其日常生活规范等。终篇的《传记》,对东汉至唐初有关传译的经论、译者以及中国佛教著作、因遭禁佛而佚失的经籍,乃至度僧建寺等都有记述。所引据典籍,除佛经外,约有一百四十余种。

自《四库》著录以来,始为汉学家所注意。对研究佛教史、文学史及史学、印度中世纪历史和地理沿革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610.《五灯会元》

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宋僧普济编,二十卷。"五灯"指:法眼宗道原撰《景德传灯录》,临济宗李遵勖撰《天圣广灯录》,云门宗惟白撰《建中靖国续灯录》,临济宗悟明撰《联灯会要》,云门宗正受撰《嘉泰普灯录》。宋僧普济对上述150卷的"五灯"删繁就简,缩编为二十卷,合而为一,故称《五灯会元》。

它以语录公案的形式,汇辑了禅宗从传说的过去七佛到唐、宋时期各派禅僧的问答机缘、语录。书中所录,上至帝王征召延请、禅师开堂说法,下至文人学士与僧人往返参学,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足见禅宗对唐宋皇室及当时社会影响之大。

该书对后世各宗参禅悟道、机锋答辩,足资参考,意义甚大,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研究中国禅宗思想及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