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的哲理名言警句大全(1)

050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乾卦.象传》。大意是:天(也就是自然)的运动规律刚强劲健、永不停止。君子应当像天宇那样,刚毅坚定,发愤图强,即使颠沛流离、历尽挫折和磨难,也不屈不挠,永不止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好像司马迁在腐刑的耻辱下,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史记》。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会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050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语出《周易.系辞下》。是说事物到了尽头的时候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之后才能通达,通达之后便能够长久。这句简单的话说出了一个真理:世间的万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任何事物在事物发展到衰落阶段时,就要寻求变化以谋出路。如果一味坚持原来的旧规矩而不思变化,只能僵化致死;反之,如果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变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比如一个陀螺,静止不动时只能躺在地上,在高速旋转的运动状态,反而能达到新的平衡,稳稳地、优美地在地上起舞。可见,"变"是常态,是根本的规律,我们应学会在变动不居中把握事物、把握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0503.满招损,谦受益

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意思是:谦虚谨慎的人会受到益处,骄傲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这是因为,人一旦有自满高傲的心,就无法客观地看待自我和认识事物,那么失败也就悄悄隐伏其中了。只有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吸纳不同意见,才能建大功,立大业。历史上,谦虚谨慎、器量宏大的人获得成功,而骄傲自满、拒谏饰非的人遭到失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成功者如刘邦、刘秀、王导、李世民,失败者如项羽、关羽、杨广、李存勖等。崇尚谦虚谨慎、从善如流,摈弃骄傲自满、不纳忠言,已经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共识。

050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出《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三个人并肩而行,他们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告诉大家一定要注意学习他人之长,随时随地向所有人学习。只要别人有哪方面优点是自己所没有的,那么我们就要不问其余,虚心去学习,这样的话,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也就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好学如此,他的好学精神世代被传承。唐代韩愈写过《师说》就讲到学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只不过是时间上有先学有后学、专业上有钻研领域不同的区别罢了。所以我们求取的是真理,不用在乎我们请教的是什么样年龄、职业、资历的人,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懂得比我们多就行了。

0505.三思而后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原文是说有个叫季文子的人,他做事情时总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复再三思考之后才行动,孔子听说他这个特点后评价说,一件事情想一想、再想一想就可以去做了。"三思而后行"是说反复思考、彻底想清楚才下决心去做的行事方式。强调事前多思考、处事谨慎小心的态度。当遇要做重大决定时,"三思而后行"显然非常必要,但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更不是"多谋而寡断"。孔子的看法是有先见之明的,想想、再想一想就够了,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但我们需要的是适度思考。

050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适宜作战的时令与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与军事工事,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与军事工事比不上人们的上下团结。孟子在这句话中阐述了用兵的道理:作战的时候时令与天气固然重要,但是得到了天时的一方却无法战胜拥有险峻的地形或是坚固的城池的一方;拥有了险峻的地形或是坚固的城池,如果上下不能同心,那也无法赢得胜利。现在这句话也常常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中。

050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语出《旧五代史.安重荣传》。意思是.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晋高祖石敬塘本人是kao契丹的扶持才称帝的,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一直对契丹抱着姑息忍让的态度。然而晋高祖手下有一个将军叫做安重荣,他性格暴戾,甚至对契丹使者箕踞谩骂,更是杀死契丹骑士,惹得契丹主大怒,责令晋高祖杀掉安重荣。但是高祖隐忍,一直都没有治他的罪。安重荣又联合了吐浑和其他一些民族,想要和契丹进行对抗。并上书高祖,"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方面指斥高祖对于契丹的软弱行为,另一方面试图得到朝廷的准许去抗击匈奴。佛教也有"天晴不肯去,直待雨淋头"的谚语,意思是做事错过了时机,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遭致某种灾祸或不利后果。

050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此语原文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丧失道义到了极端的程度,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拥有道义到了完美的程度,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并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的君主。孟子的"道"指的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便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民心归服,天下归服,行事也会无往而不胜。

050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接受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颜渊篇》,"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另一次是《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强调了人应当懂得宽恕的道理,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千万不要心胸狭窄,要宽宏大量,宽恕地对待别人。倘若自己讨厌的事,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是互相尊重,平等待人的理念,现在仍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05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说的是春秋僖公十四年的时候,秦国发生了大的饥荒,于是秦国便向邻近的晋国借粮食。晋国的庆郑主张借给秦国粮食,因为这是仁德的表现。但由于之前晋国曾经答应要送给秦国几座城池但是最终反悔与秦国结下了仇怨,所以虢射主张不借给秦国粮食。这里他以皮来比喻承诺送给秦国的城池,用毛来比喻粮食。他的意思是,既然晋国已经与秦国结下了很深的仇怨,即使现在借给他们粮食,就好像没有皮却给人毛一样,无补于两国的关系。

05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语出《论语.雍也篇》。原文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喜欢水,是因为智者的才智敏捷,喜欢运用自己的才智来治世,就好像水在流动而不知道停止一样。仁者喜欢山,是因为仁者安于义理,性情稳固,自然不动而万物自得。智者常常务求进取,因而处于动态;仁者没有贪欲,故而处于静态;智者运用自己的才智成功了之后会很欢乐,而仁者少思寡欲,性情安静,故而多长寿。这句话现在多用来比喻各人的喜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

05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语出《论语.学而.篇》。意思是不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要担心自己不能够了解别人。人常常会忽视了要去了解别人,而常常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自己。一般人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但君子却不能这样。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孔子在这里说明了一个责己不责人的道理,充分体现了他的宽恕思想。《论语》中还有类似的话,《宪问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都在讲同样的道理。

051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语出《论语.微子篇》。意思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去把握。原文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说的是一个楚国的狂人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到"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运道)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太危险了!"这个狂人唱这支歌来劝告孔子,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就算了,以后还是不要过问政治了。孔子听到了这样的歌,下了车想要和这个狂人交谈,但是这个狂人却赶快避开,使得孔子最终也没办法与他交谈。时至今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等,都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051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原文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大戴礼记》中也有同样的话。水过于清澈,鱼就无法在其中生存,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而"人至察则无徒",这里"察"是苛察,人如果过于精明苛察就没有朋友,因为过于精明苛察的人标准太高,往往容不得别人犯错或违背自己的意思,因而很难交到朋友。这句话是东方朔所作《答客难》中的一句,是东方朔在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遭冷遇后写来自我安慰的。全篇带有俳谐的特点,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却成为后世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之一。

05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语出《老子》第二章。意思是说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原文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几句话通过日常的社会生活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事物的客观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