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文化的盛世-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和哲学流派介绍(1)

一、哲学流派

0401.儒家

创始于春秋末期以孔子为宗师的重要学派。儒,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早年曾从事过相礼,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则聚徒讲学,弟子日多,约有三千人,兼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后世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儒家为先秦时期较大学派,被列为九流十家之首。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政治上继承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倡导德治。强调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伦常秩序,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标榜仁义、中庸、忠恕等行为准则。这些都为后世儒家学说的完善奠定了基调。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起着稳定和发展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儒家在整理、保存、阐发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注重道德修养,积极用世,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化等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直到今天,一些外国学者都提出要从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求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中国人更应该反思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引领我们两千多年的深层原因,真正让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0402.墨家

战国时期墨翟创建的重要学派,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显学。墨翟死后,墨家分为三派。而其后传承墨子的,史称后期墨家。墨家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中。

以墨翟为代表的前期墨家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崇尚贤人,使用能人;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力的就推举,无能力的就下来。即使对待贫贱出身的人,也应一视同仁。这与儒家的"亲亲、尊尊"思想相对立。又主张统一天下的道理和说法,建立严格的等级管理秩序,使社会思想最终统一于天子:天子肯定的,全都肯定;天子否定的,全都否定,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上下一致。在社会生活中还主张节葬、节用、非乐,强调功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主张普遍的互利互爱,反对攻伐掠夺和不义之战。提出非命观念,反对命定论,强调要用强、力来改变生活境遇。

后期墨家继承发挥了墨翟的思想,更注重实际功利和人为的作用,提出"义,利也"的观点,认为合义的行为就能给人以利。否认天能赏善、鬼神罚恶。

墨家有着严格的纪律和从政原则,奉行舍身行道,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独树一帜。虽然墨学雄辩而且合乎逻辑,但却往往不合乎人情,最终被强调民本和人性的儒家思想所挤垮,秦以后很快衰没,后继无人。

0403.道家

先秦时期以论说"道"为主旨的学派。道家的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聃)。《老子》一书为道家主要经典,又称《道德经》。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社会和人生体系,用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生成、运动和变化的法则,尤其是探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这即是道,强调的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由此再以自然规律来解说演绎社会生活的准则,寻求修身治世之术,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德,就是人生观和社会观。社会的德的管理要学自然的道的管理,才是有道德。所以,《道德经》其实揭示了人类社会最完善和理想的道德体系。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是庄周,继承发展了老聃的思想。《庄子》一书强化了道的混沌、自然的性状,强调天地万物最终的无差别统一性,主张万物的齐同和养生。其人生哲学强调自由的精神生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主张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法,超拖形骸的束缚,从而达到物我一齐、逍遥自在的境界。

老子和庄周的思想构成道家思想的主体。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想和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领域,均有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404.法家

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学派。该学派主张强化君主集权,以严刑峻法治国。凡事不管亲疏远近,也不分富贵贫贱,全kao法律来断决。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为法家思想先驱。前期和中期法家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所编《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法治理论体系。

法家在哲学上,有过不少重要论述;在自然观方面,管仲及其后学提出,上天不会改变常规,大地不会变易法则,春夏秋冬也不替换节气,自古及今一个样,自然界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近,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较早的天人相分思想;韩非继承发挥了荀况和老子的哲学,提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所有法理的准则;法理是成就万物的条理,道却是万物能够成就的前提。探讨了宇宙万物发展的总规律(道)与特殊规律(理)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法家也有自己的朴素辩证法,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矛盾"的概念来表述矛盾对立的双方。同时,法家又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这些认识的提出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都是最早的。

0405.名家

先秦时期以名词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有惠施、公孙龙。见于史籍的还有田巴、兒说、桓团等人。名家以能言善辩著称,通过相互辩难对名实关系、思维方法和规律进行考察研究。

在哲学的基本观点上,惠施一派主张"合同异",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和事物的统一性,并把同异差别的相对性推向极端,从而否定不同事物间质的差别。他还提出大一和小一的概念,探讨宇宙的无限大和无限小问题,无论大和小,都是一。这里与庄子的齐物论有些相似处。

然而公孙龙一派则主张"离坚白",与惠施的"合同异"正相对立。他用石头的坚硬和白色来做譬喻,眼睛看不到它的坚硬,只能看见它的白色,坚硬便不存在;手摸触不到它的白色,只能感到它的坚硬,白色就不存在。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命题。名家的辩题还有"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狗非犬"等,基本上也是探讨一般与个别、主观感觉与事物属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名家学派对事物名词概念的探讨,具有高度抽象思维的特点,其在一般与个别、名与实的关系上所达到的理论思维程度是相当深刻的,对于中国古代抽象思维和逻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期墨家和荀子在批判名家名辩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先秦时期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名家学派的许多命题违背常识情理,并且探讨的是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思维规律,较难为大众接受,秦以后逐渐衰没。

0406.阴阳家

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主旨的哲学派别。《汉书》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传说中尧舜时代执掌天文历数、预测吉凶祸福的官吏,他们长期观测天象,掌握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用以预测人事变化、祸福吉凶。被称为阴阳家,或者阴阳五行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有阴阳家的一些思想。他们一方面试图用五行的盛衰和阴阳的消长去说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一方面又不可能不夹杂自己的某种神学思想和宗教观念,开创了《黄帝内经》和王充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去管理社会和生命的养生学说,又导致了董仲舒和谶纬神学用"天人感应"来为统治者提供调整国策的理论依据。

0407.农家

先秦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又分为两派:一是专门探讨种谷树木之事,关注的是人伦日用;二是由人伦日用而进入到政治。是十家九流之一。

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问题。他们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之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等。战国时,农家代表人物有许行。许行,楚国人,约与孟子同时代,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当时随行学生几十人,颇有影响。连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也都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

农家著作有《神农》、《野老》、《宰氏》、《董安国》、《尹都尉》、《赵氏》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著作保存下来,其思想和活动多散见在诸子著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尤其对于现在解决农业问题,也不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