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流派
0211.建安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196220)年号,建安文学实指建安年间和魏前期的文学。在当时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是他们的代表。与汉末儒生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个性鲜明,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建安诗人的诗歌,在汉乐府民歌朴实叙事的基础上,注入文人自己个性,使诗歌富于文采和抒情性。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以及看到连年征战后"白骨lou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所引发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都成就了他古直悲凉的诗风。曹丕的诗歌,多以爱情为题材,伤感悱恻,便娟婉约,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植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作家,传世诗赋文一百多篇,《白马篇》、《美女篇》、《落shen赋》等脍炙人口,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汉魏风骨与文采结合的典范。总之,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对于人生短暂的嗟叹,以及诗人的强烈个性和悲剧色彩都构成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点,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这种建安风骨成为反对浮靡文风的一面旗帜,被后世文人所不断追慕。
0212.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泛指魏国后期的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开始盛行。玄学中包涵着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庄子强调的精神自由,也为玄学家所重视,当时,有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为代表,也有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统一的,以何晏、王弼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魏晋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司马氏掌权,对国内实行高压政治,文人们不能保全生命和全家。正始文人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发展了建安文学中"忧生之嗟",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文人们,用诗歌来揭lou礼教的虚伪,抒发内心的苦闷。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是它的基本特点。
0213.南朝宫体诗
指南朝梁陈之时发展至极至的一种诗歌流派。"宫体"既指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诗风,从简文帝萧纲开始。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在东宫相互唱和,内容多是太平生活闺阁情怀,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作品,重情采,追求词藻靡丽,当时人称"宫体",后来有人把艳情诗叫做宫体诗。宫体诗情调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宫体诗在声律上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对声律要求极其精致严格,它对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内容上咏物描摹,没有什么寄托,不表现高尚志趣,把纤丽的诗风发展至秾丽甚至淫靡。除萧纲、萧绎等人外,宫体诗的主要作家还有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及刘孝威等,所以又叫"徐庾体",后来徐陵又把上述这些人的诗收入《玉台新咏》,又叫"玉台体"。宫体诗的风格,为后来的吴歌西曲奠定了基础。
0214.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代歌咏山水自然和农林田园生活的诗歌流派。盛唐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富足的生活加上佛老思想的盛行,为诗人隐居、闲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寄托。当时的人们没有消极遁世,成为"为隐居而隐居"的纯粹隐士。文人们或通过"终南捷径",获得仕途;或通过隐居,表现自己独立傲视的品格。这一时期歌咏山水寄情田园的诗歌逐渐增多,形成山水田园诗派。这一诗派成就最高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世称"王孟"。另外,储光羲、常建、韦应物等人诗风相近,也属于山水田园派。他们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朴实、淳厚的传统,还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冲淡、幽雅、恬静的独特风格。盛唐诗人们纵情山水,尽情的吟咏山水之妙,我们从这些诗人心灵深处淘洗出的诗句中确实读出了他们象山水一样清澈高洁的人格。
0215.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唐代疆域广阔,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开疆拓土的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渴求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做官的道路所吸引,他们有的身赴边塞,有的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将军能武能文,邀请文人学士,使他们得以依附,并获得很好的创作环境,形成规模很大的创作流派。这一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高、岑成就最高。其他象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多数亲身经历过边疆军队生活,他们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既有"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奇伟壮丽,"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大气磅礴,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观凄凉,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之情。这些诗句在千百年后仍如交响乐的重音,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0216.唐宋古文运动
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它形式自由,内容翔实。"骈文"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当时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骈文,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抛弃旧的词语和独立创造合适的词语。他们亲自实践,还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再次出现了雕章琢句的骈辞丽句。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xian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宋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为"唐宋古文运动"。
0217.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西汉设置乐府,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可以配乐演唱。后来文人用乐府古题仿作乐府诗,唐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写时事、不一定配乐演唱的乐府诗,但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词句通顺,文辞质朴易懂。这种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
新乐府诗中,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等。其中李绅《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名诗。
0218.婉约词派
婉约词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婉"为柔美、婉曲。"约"就是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婉约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文人多把眼光盯在深闺绣房、秦楼楚馆,只留心身边花间月下浅斟低唱的生活,作词的目的多为抒发兴致娱乐客人,在酒宴歌席上由歌妓舞女唱奏(故也称宴乐),被呼为"艳曲"、"女音",最适合由十七八岁女孩儿拿红牙板演唱。内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音律和谐柔美。北宋时,国家稳定,城市繁荣,繁华的城市生活促进了婉约词的发展,形成了婉约词派。婉约词风格含蓄,隐喻曲折,寄情委婉,文辞绮丽。著名作家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柳永成就最高。婉约词派把过去的狭窄的艳情词扩展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仅有的小令,又创造出慢词长调,语言多用城市中百姓市民常用的话,因而广受欢迎,相传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唱柳永的词。婉约词历来被当作词学正宗,名篇佳作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南宋又出现了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优秀婉约派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