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简介(4)

0204.丧乱之悲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诗论家。元好问生活在金元兴替之际,在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好问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流离逃难的生活。元好问存诗有一千四百余首,而"丧乱诗"尤为有名,面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并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对于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国家的危急形势,诗人深为悲怆沉痛,但字里行间仍充溢着一股慷慨壮烈之气。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到宋末的一千多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重视。

0205.吴中绝才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高启的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他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他的不少作品流lou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动荡及其对时局的恐惶不安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忧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0206.公安作家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为"公安三袁"。袁宏道在文学上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在写诗的时候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陈规旧俗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争取摆拖道理闻识的束缚。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崇尚信手而成、随意而出,而不喜欢铺陈道理、刻意雕琢,语言通俗活泼、随意轻巧,追求一种清新洒拖、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中了进士以后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游记。

0207.渔洋山人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避雍正帝"胤禛"讳而改作"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官至刑部尚书,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自幼能作诗,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诗作风格也由清丽澄淡而苍劲,贯穿始终的则一直是其主张的"神韵说"。所谓神韵,就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典范即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的诗作。他自己的作品中,风神独绝的神韵诗也占了主要部分。王士祯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拖最初所师的明七子的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有《带经堂集》。

0208.性灵诗派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情是其诗论的核心,认为男女是真情本源,并公开为写男女之情的诗歌张目,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之效。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将"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础,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袁枚作诗以才运笔,抒发性灵,极有特色,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

0209.世情绝作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内容浑为一体,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从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描绘封建大家族没落,书中各类人物血肉丰满、性格独特,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红楼梦》一书,是对小说传统写法的全面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拖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约1738约1815)所续。

0210.尊情贵真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出生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二十七岁为举人,曾任宗人府及礼部主事等小官。后因忤其长官而辞职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渐涉金石、目录,在汉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后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面对衰世,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关注现实,讥切时政,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有"经世致用"之志,在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周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以自由活泼的体式,大胆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貌。他的诗歌与散文一样富有开创性,既有概括力,含意深远,又多出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