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简介(1)

一、文学家

0181.爱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自此中国有了以文学著称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一些作家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屈原是楚国"公室"贵族。他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主张联合当时的齐国抗衡秦国。公元前305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结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屈原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涉江》、《橘颂》。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身汨罗江。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0182.悲秋之祖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详),又名子渊,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录有赋十六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他而来。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九辩》是宋玉的一篇优秀的抒情长诗。王逸在《楚辞章句.九辩序》中说:"宋玉,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但宋玉未必是屈原弟子,《九辩》也不纯为悯惜屈原之作,实际上《九辩》主要抒发自己落拓无偶的悲愁和不平,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宋玉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悲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0183.汉大赋名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7),原名犬子,字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他创作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汉赋,是汉武帝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后世常将其与司马迁相提并论,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其代表作。其中,《子虚赋》是司马相如的发迹之作,汉武帝在读了这篇作品后,马上召他进京给予封赏。在赋中,司马相如虚构了子虚、乌有两位先生的相互辩难的情形,而这正是"子虚乌有"这一成语的出处。

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成望门新寡。司马相如趁作客卓家的机会,借琴曲《凤求凰》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听后怦然心动,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于是二人一起私奔回成都。卓王孙对两人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发誓不给文君钱财。为了生计,他们只得回到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坐柜台打酒,相如穿上围裙,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这让卓王孙很是难堪,在朋友相劝之下,给了司马相如和文君一些钱财和奴仆,他俩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就是"文君当垆"的故事。

0184.五言宗匠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县)人。他是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之弟。汉魏时杰出诗人。他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五言诗不仅体现了建安"雅好慷慨"的诗风,还在继承汉代乐府以叙事为主的基础上,使其兼具抒情、说理、写景、赠答等功能,完成五言诗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确立五言诗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白马歌》、《野田黄雀行》、《落shen赋》等。

曹植自幼颖慧,十余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世称赞人有才华为"才高八斗"即由此而来。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不满,最终立其兄长曹丕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对曹植进行了打压,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逼迫曹植作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0185.悲歌慷慨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曾做过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持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被称为"竹林七贤"。他的诗多抒发个人的忧愤,故被认为"颇多感慨之词"。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组政治抒情组诗,陶渊明《杂诗》、李白《古风》等都明显受到它的影响。

阮籍富有个性,豪放高傲,任性不羁,行为怪异放荡。他家门口有个卖酒的铺子,老板娘很漂亮。阮籍常去饮酒,醉后就睡在老板娘身边,毫不避嫌。他家里的人都爱喝酒,以至养的猪也爱喝酒,于是便和猪一起喝。他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蔑视和否定束缚人生自由的封建礼法,也瞧不起拘泥于封建礼法的儒生。据《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的眸子黑白分明,当志同道合者来访时,他用青眼看人;当儒者来访的时候,则用白眼看人。后世以"青眼"表示对人尊重、"白眼"表示对人轻视,便源于此。

0186.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晋末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元勋,军功显著。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早期他有"大济苍生"的志向,担任过数任小官。辞彭泽令是陶渊明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后他不再"为五斗米而折腰",躬耕隐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陶诗今存一百二十五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代表作为《饮酒》二十首。而使他赢得"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桂冠的,是那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代表作如《归田园居》、《怀古田舍》等。陶渊明现存文章有十二篇,以《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最为著名。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此后,"世外桃源"便成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纯净乐土的代名词,更是历代文人遭受挫折后所向往的精神家园。

0187.山水宗师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南朝晋宋间著名诗人,被称为"山水诗鼻祖"。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袭封康乐公,由于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至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为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除诗文创作外,他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工于书法、绘画。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

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