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考古发现
0093.元谋人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根据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的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认为约60万年到50万年前左右)。是迄今所知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化石。"直立人"是指已能直立行走,并懂得制造石器的人类。1965年5月,考古队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边缘沉积层中发现了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为左上内侧门齿,一为右上内侧门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个体,后来又发现了石器,考古学家将元谋人所处时期定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这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此后,在这个县的蝴蝶梁子和豹子洞中发现了猿人牙齿160多颗,经测定,其中"东方人"的牙齿已有250万年,使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80万年!
0094.蓝田人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王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一百万年,一是距今约八十万至七十五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六十五万年,一是距今约五十万年。在公王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公王岭的蓝田人化石有头盖骨、鼻骨、右上颌骨和三颗臼齿,同属于一个成年人,可能是女性。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80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公王岭动物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陈家窝与公王岭不同,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22公里,动物群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时代的不一致。
0095.北京人
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到20万年。1921年发现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此后又发现大量的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十四岁前就夭亡了。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烧焦的朴树籽在洞内成层地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还食用这种野果。鹿、羚羊,也许还有野猪、水牛等大动物,偶尔也会成为北京人的猎物,它们的骨头常常在洞内出现,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迹。科学家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气候比今日华北温暖。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确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0096.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30年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地质年代相当于欧洲旧石器晚期,山顶洞人的时代根据放射性碳测定约为1.11.8万年前。同时还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八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五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六十岁的老人,一个是少年,一个是五岁的小孩,一个为婴儿。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他们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kao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骨周围散布着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古人类有意识行为的结果,是埋葬死者的标志。它表现出人类思想意识上的一个进步。可能他们认为血液是生命的必要条件,在死者遗物上加上与血液同色的物质目的可能是希望提高死者的活力,有利于他在另一世界中的活动。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蚶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山顶洞中还发现了四十八种哺乳动物化石,有落入天然陷阱的熊和虎的骨架,还有现在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猎豹和鸵鸟,说明当时的气候相当温暖。
0097.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1973年夏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五千年至公元前三千三百年。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一百五十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米仁、菌类与藻类等。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漆器。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水井遗迹。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此外,从河姆渡发现的鲸、鲨等海生动物骨骸分析,这些东临大海的河姆渡人至迟在七千年前已能借助于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开始从事海洋捕捞活动了,从而为随后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居民迁居舟山群岛准备了条件。
0098.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首次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是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