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古代神话为什么不发达?

中国现存神话是不够发达的。

中国神话中的神多属兽形、半人半兽形或几种动物的合体。按照规律“神”应该从兽形向人形发展。发达的希腊神话中的神则多具人形,富有人情味。中国神话的概念神少,自然神、氏族神多;大量“远国异人”的描绘,奇形怪状,各具特征;无完整的神系,没有主神,神话故事也多零碎、片断、分散,许多事情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神话形象、神话组织。这些正是不发达神话的特征。对照于发达的希腊神话,我们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但中国神话为什么呈现这么一个不够发达的局面呢?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说:“古代的中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供给远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须要时时对天然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地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所以《三百篇》里竟没有神话的遗迹。所有的一点点神话如《生民》、《玄鸟》的‘感生’故事,其中人物不过是祖宗与上帝而已。”

把中国神话的不发达归结为民族气质的重实际而不富于幻想。

鲁迅在其力作《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里推究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道:“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然详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 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鲁迅的分析有三个要点:一是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优越,养成了中国人重实际轻玄想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民族精神之下,零碎落后的神话难以发展为完整而发达的神话。二是说由于儒家的崇尚实际,不务玄虚,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荒唐之说“),不但没得到发展,反而日渐散失。三是说由于中国人的观念中,天神、地神和人鬼混淆不分,这样,人死为鬼的传说天天产生,就必然排挤掉神话的地位,使神话日渐沦落,不能发展。茅盾的《神话研究》认为,中国神话的不够发达,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讲述神话故事的诗人出现。神话的历史化,固然也保存了相当的神话;但神话的历史化太早,便容易使神话僵死。至于诱引“神话诗人”产生的大事件,在武王伐纣以后,便似乎没有。穆王西征,一定是当时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所以后来就有了神话的《穆天子传》。自武王以至平王东迁,中国北方人民过的是“散文”的生活,不是“史诗”的生活,民间流传的原始时代的神话得不到新刺激以向前发展,结果自然是渐就僵死。散文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生活是浪漫型的,后者对神话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神话发展的依据。

高亨在《上古神话》里,提出这么几点见解:第一,上古神话原在口头流传,经过后世记录,才有可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但我国古代没有记述神话的专书,许多神话根本无人写在书上,以致故事失传。封建社会的人多以历史的尺度来衡量神话,都以为“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这样就使大批神话散失了。第二,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先秦时代,也有人在著书立说时涉及神话。这客观上保存了少数简单的片断的故事,但由于著书时的引用神话,无非是取其一端,作为文章的论据,所以不会全文摘引,这就使原来完整的系统的故事,变得支离破碎了。第三,历史上几经焚书,书中所写到或涉及的神话故事也就随之消亡了。如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里提到的《禹本纪》、《归藏》,多言怪物神异之事,现在却见不到了。

吕振羽在《殷周社会研究》,杨公骥在《中国文学》第一册里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希腊神话之所以富有人情味,曲折有致,而且较有体系,与古希腊时代的商业经济有关。商业经济能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扩大人们的眼界,活跃人们的思想,锻炼、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神话赖以向前发展并发展为发达神话的重要条件。史前期的低级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神话,而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时期的先进的商业经济,则是神话由零碎向完整、由片面向系统、由兽形向人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是保持着原来的农耕经济及建立于其上的一系列宗法思想、专制政体的。因此就缺乏一种民主的空气、活泼的思想、幻想的特点,所以也就没能发展为发达神话。

中国神话为什么不发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神话产主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涉及到民族精神、文学艺术等一系列因素。大家不妨去求索一番。

(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