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话剧《蔡文姬》中,借董祀之口,说出了曹操赎文姬归汉的原因:一是继承父业,参预《续汉书》的撰述;二是伯喈(蔡邕)是天下名儒,可惜受冤屈而死,而文姬“是伯喈先生的孤女”。这与《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是一致的:“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于祀。”他们都认为,文姬是蔡邕的独生女。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文姬不仅有兄弟而且有姐妹。《晋书》上记载,文姬有一个妹妹,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妻子蔡氏。羊道家在泰山郡南城县,蔡邕因直言取祸,“室家徙放,老幼流离”到五原,在五原又得罪太守王智,被诬为“谤讪朝政”因而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这“流离藏窜,十有二年”间,他投奔的亲戚就是羊道家。蔡邕几次在羊家避居,两家称得上是患难之交。蔡邕的这个女儿嫁给羊道后,生有一子一女。女儿名羊徽瑜,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儿子是西晋初年著名军事家、征南大将军羊祜。司马师之妻即景献皇后,《晋书。后妃传》记载了羊徽瑜的世系,“母陈留蔡氏,汉中郎将邕之女也”;同书《羊祜传》也记载“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羊祜比外祖父蔡邕小80多岁,可推定他的母亲比姨母文姬年龄小。
羊祜在任时“轻裘缓带”,有“儒将”之称,颇有外祖父家的遗风。文姬是有兄弟的,只是名字不详。《羊祜传》说,羊祜征吴有功,应当加封,他却请求将封赏转赐给舅父的儿子蔡袭。羊祜的舅父当然就是文姬的兄弟了。晋武帝司马炎于是下诏封蔡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蔡袭自然就是蔡邕的孙子了。可见范晔的《后汉书》只记载了文姬而没有记文姬的妹妹羊道妻是个极大的疏忽,致使后来徐文长在《路史》中说:“蔡琰(文姬)
一嫁卫伯(仲)道,一嫁董祀,一嫁羊道,一嫁单于,凡历四男子。“闹出合二人为一人的笑话来!
关于文姬的历史,现在通常是用《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说法,她起初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丈夫死了又无儿女,就回到家中。兴平中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她被胡骑掠去,在南匈奴左贤王处,生活了12年,生有二子。后被曹操用金壁赎回,嫁给董祀。可见她的一生是很悲惨的,年幼时忧患重重,随父亡命,在胡地生活了12年,虽然归汉,却与二子生离死别,这是有难言之痛的。
但是从蔡邕一生的行迹来看,有人提出,羊祜的母亲确是蔡邕的女儿,对文姬是否蔡邕的女儿颇有一些疑问。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文姬是“夫亡无子”,才回到蔡家的。那么,蔡邕在流放时,她一定跟随到五原,以后也浪迹山东。初平元年(190 年)蔡邕在长安,见董卓“性刚直而遂非”,认为他不可靠,想逃到兖州,不回陈留老家,可见他当时在山东,投奔羊道姻亲家中。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矛盾:第一,既然当时文姬随父在山东羊道家避难,那怎么会在陈留“为胡骑所获,在胡中十二年”呢?
第二,文姬在《悲愤诗》中说,她是被董卓的军队所虏掠的,但蔡邕当时为董卓所强迫,被拜为左中郎将,初平元年二月,蔡邕跟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封为高阳乡侯,时间与文姬被虏的初平元年还相合。这就又提出一个问题:岂能礼聘其父而劫掠其女,实在令人怀疑。
六朝人好拟古和作伪。他们搞了一个丁廙《蔡伯喈女赋》和曹丕《蔡伯喈女赋序》,好事之徒作《蔡琰别传》,范晔失于考核,将错就错,误收《后汉书》中,以至后人为其所欺。当然像文姬那样的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产生的,但是说她是蔡邕的女儿,却未必然。
关于蔡琰,还有一件事要提及,就是她的字原来是昭姬。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文皇帝,“昭”字即成了引避的“庙讳”,昭姬也改为文姬了。(事见唐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文所引的《列女后传》)
由于史书记载受时代的影响,致使后人认为文姬无兄弟姐妹,是个孤女;也由于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人们对她身世的种种怀疑了。
(何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