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有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句中典故乃是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女娃,是炎帝即神农氏的小女儿,有一次她乘船到东海游玩,不幸船被海浪打翻,她溺水而死,死后化为一只小鸟,虽然形状很像乌鸦,但头上有美丽的花纹,并且是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人们叫她精卫。就是这样一只单薄瘦弱的小鸟却常常从西山衔来木石,发誓要填平东海。一只小鸟要填平茫茫东海,看起来相当荒诞无稽,幼稚可笑,却能使人瞬间体验到人同大自然抗争的那种苍凉悲壮。精卫成为不向自然屈服,不断征服自然,顽强到底的精神象征,从而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
这则神话出于《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仅仅31000多字,却是一部涵盖古代地理学、方志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药物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神话学和巫术学等集大成的旷世奇书。它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整体有序、结构严谨,共18卷,分《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成书于战国初至汉代初年。关于它的作者,学界有不同的争论,有些古籍记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其实没有那么早,大部分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海内经》部分成于西汉。《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地理著作,它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我国远古时代丰富的神话传说。《山海经》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它是我国古代收集神话最多的典籍,据统计全书记叙神和神话故事40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
《山海经》中的神话多姿多彩,奇异瑰丽,诸多神话充满英雄主义精神,展示着一种原始厚重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其中可称为经典的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治水的故事》、《刑天舞干戚》等。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夸父是古代一个氏族的名称,其特点是“其为人大”,神话中的夸父是这个同名氏族的代表,同时也是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力量的化身。《大荒北经》中是这样描述夸父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为什么要去逐日?这个简短的神话并没有给出答案。当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对环绕于周围的这个大自然充满了好奇,面对日月变化、四季转化、风雨雷电、洪水肆虐、瘟疫横行,我们的先民有强烈的探询自然界奥秘的冲动。“夸父逐日”正是这种探索的渴望、探索的过程以及探索的艰辛的艺术的再现。然而面对强大的自然界,人总是显得那样渺小,对自然的挑战得到的往往是失败与死亡,尽管夸父追上了太阳,他最终还是倒下了,这使人不由地生发出浓重的悲剧感。但是夸父形象的毁灭,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神话让夸父的手杖变化为郁郁葱葱的桃林(邓林即桃林)。《列子·汤问》中描写得更为动人:“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弭广数千里。”可见夸父不仅有与自然力斗争的坚强意志,更将自己最后的身躯化为桃林养育后人,激励后人,让人们继续与大自然斗争,从而展现出一种死而不已、奋争不息的悲壮崇高的艺术境界。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在上古时期,对人们的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可能就是洪水了,所以在原始文明中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基督教文化中洪水神话是神对人的罪行的惩罚和人类的自省,而我们的洪水神话却强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强调自我拯救。相传在尧的时代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家一致推举鲧去治理洪水,他首先奔赴天庭,央求天帝收回洪水,还给人们安宁的生活,可是没有奏效;于是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把高地的土垫在低处,堵塞百川。然而治水九年,洪水仍旧泛滥不止。正当他烦闷之际,一只猫头鹰和一支乌龟相随路过,告诉他可以****天庭至宝“息壤”来堙塞洪水。鲧深知此举的罪责,但是看到受尽煎熬的人民,他义无反顾排除万难,盗出了“息壤”。“息壤土”果然神奇,撒到何处,何处就会形成高山挡住洪水,并随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天帝知道鲧盗息壤的事情后,派火神祝融将鲧杀死在羽郊,取回了息壤,洪水再次泛滥。鲧死不瞑目,尸体3年不烂,天帝知道后怕鲧变做精怪,再次派祝融拿着天下最锋利的“吴刀”剖开鲧的肚子看个究竟。可是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鲧的儿子禹;禹承父业,又历经九年,终将洪水彻底制服。鲧的死不瞑目,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触犯天庭的大无畏精神,堪与希腊神话中为了将火种带向人间而冒犯宙斯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刑天头虽被砍,但死而不屈,用两乳当做眼睛,以肚脐当做嘴巴,左手拿盾,右手拿大斧,愤怒地挥舞不止,继续战斗。其勇烈、顽强在古神话反抗天神的描写中是极少见的。晋陶渊明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正是对这位断头英雄不甘失败奋战不止精神的赞颂。
《山海经》中的神话言短意深,宏伟壮美,精卫、夸父、鲧、刑天等诸英雄神尽管有着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意志,但他们所抗争的对手——大自然、统治者却更为强大和残酷。抗争的结果虽然是毁灭或失败,但他们那种不屈奋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是永不熄灭的。他们身上体现了先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理想,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则给后世文学以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