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典诵读对于高中生的个体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高中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把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到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教学中去,通过拓展型课程给经典诵读提供一个传播平台。这样不仅能使基础课程的教学得以展开,真正做到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互动,也同时能够引起教师与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足够重视,营造出炽热的经典诵读氛围。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2-0027-02
【本文著录格式】屠丽洁.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中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0,19(22):27-28.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也是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秦汉至清末,对经典的熟读精思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诵读与积累中,漢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潜移默化进入学生的骨髓,让学生的血液中流淌着汉语经典的元素。
一、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尴尬境遇
诗歌诵读对于高中生的个体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及写作能力,同时诗歌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高中课堂中,经典诵读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延伸。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而教师的教也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与答题技巧。我们的教育在过分注重技术培养的同时,导致了一种严重的倾向——诗性精神的缺失。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娱乐项目日益丰富,图影声像正逐渐取代着纸质文字的阅读方式,阅读被边缘化,成为少数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典诵读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高中生的语言文学素养逐步缺失。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及短文的记忆和理解,诗歌教学也多集中于诗歌主题思想、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简介上,甚至归纳中心思想和概括段落大意,对于经典诵读往往不够重视或流于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老师往往讲授较多,而学生感悟和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习题课,缺少对经典诗词的欣赏与引导。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的习古诗词的激情,大大降低了经典诵读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诗歌是有别于小说、散文的特殊文体,它被赋予审美教育的目标。但由于其历史悠久、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对经典诗歌的了解不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对经典诗歌的学习缺乏兴趣,诵读的过程也无法深入地体悟文意,达到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此外,大部分学生解读、鉴赏诗词的能力较为薄弱,且对经典诗词学习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古典诗词背诵篇目的增加,一部分学生看到“背诵”就心生畏惧,让他们自觉静心诵读古典诗歌更是不容易;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变得功利而浮躁,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体会,至多背几句“名句”和“易考句”。
二、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中开展经典诵读的方法与策略
(一)拓展型课程中开展经典诵读的规划
考虑到当今应试教育的无奈与课时的宝贵,我们可以在基础类课程中给予经典诵读一定关注,同时把经典诵读纳入到高中语文拓展型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拓展型课程给经典诵读提供一个更好的传播平台。这样不仅能使基础课程的教学得以展开,真正做到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互动,也同时能够引起教师与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足够重视,营造出炽热的经典诵读教学氛围。
在展开经典诵读拓展型课程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教师、教材以及课堂等四个方面。首先,学校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重视,确保拓展型课程在每周或者每两周的开设;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诗学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特性,进而领略诗歌的魅力;在课程开设前,好的诗歌阅读鉴赏教材以及教学方案必不可少,教师应抱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一本适合高中生的经典诵读引导教材,并且规划出一套教学方案尝试在高中语文拓展课中施行经典诵读。
(二)拓展型课程中开展新诗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开放式阅读与鉴赏
朱自清曾说过:“读诗不要死心眼儿,想着每字每句都只有一个解:固然有许多诗是如此,但有些却并不如此。”在经典诗词鉴赏课堂中,很多教师习惯篇篇逐字逐句串讲,从诗词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进行逐层分析。但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不应该把教授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诗词本身的特点,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也要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诗歌存在着多义的现象,因此阅读诗歌,要遵循经典的张力结构,允许读者对作品从不同角度作出个性化解释。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主题不是先于文本而存在,也不是存在于文本之中的,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带着经验图式走进阅读期待视野,经读者与文本的碰撞而产生的。诗歌阅读的过程即是“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的过程,但这种阅读的开放性并不是无原则的开放,不能是泛滥式解读,而是一种深度而准确的解读,是在考虑时代背景历史现实文化内涵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感知的。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阅读与赏析,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在自己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品读经典。
2.互文性教学理论的运用
同样是写“物是人非”,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欧阳修的《生查子》中今昔对比之感就不一样;同样是“别离”,柳永的《雨霖铃》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也不一样;同样是“水”,李煜的“水”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杨慎的“水”是“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不同的诗人用自己心中的意象给我们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的境界,而理解这种意境的形成,是领悟关的关键。在学习一首诗词时,可以联系不同文本中的诗句以及相似的意象、意境、构思等,学生才能更深入地进入诗境,更真切地还原诗歌的动人原貌,更深入地感悟到诗人的激情与想象。当我们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对这些诗人的意象、情感进行比较体味的时候,他们对文本一定会有更生动的理解,对诗词诵读的情感一定会有更准确的把握,我们的课堂才会显示出生命的温度和语文的深度。
3.以写促读,品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经典诗词情感的把握。如“模拟仿作”训练,可以在原诗的启发下,写出新意,也可以不同于原诗立意,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经典诗词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以《归园田居》組诗为例,在全面理解和把握诗人的心灵困境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之后,让学生根据“诗歌主旨”“诗歌意象”“诗人遭遇”“诗人个性”,结合个人的所思所悟,进行“改写”或“和诗”。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进行改写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升华了经典中蕴含的“神韵”,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感悟力,最终达到学习经典的要旨。
4.活动拓展,实践提高
在拓展型课程中,可以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策划、准备及参与的过程中,激发诵读兴趣,培养经典诵读的习惯。例如定时举行经典诗词朗诵会、诗歌推荐会、飞花令等,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品读。
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经典诗歌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意境优美、意蕴深厚的诗句,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最后通过活动交流分享。通过活动拓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经典文本。
古人云:“教无定法”,经典诵读的教学也一样。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让学生拥有一颗诗心,经典诵读无疑是一个突破口。经典诗词是语言中的语言,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经典诵读教学的困境从未摆脱,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把这“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授给学生,从而促进语文教育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l]威廉·狄尔泰.体验与诗[M].胡其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王青峰,刘海南,何爱英.徐志摩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4]冯铁山.新诗进课堂的多向度价值[J].教育评论,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