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文化的盛世-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和哲学流派介绍(3)

0416.宋学

主要指宋儒理学,同汉学相对。汉学专重训诂,宋学以义理为主,亦称理学。《宋史》为周敦颐、程颐、朱熹等人特立道学传,故又称道学。元、明、清的理学也称宋学。宋学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虽标榜孔孟之道,但亦参以佛、道之说。宋学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宋学开山祖师是周敦颐,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程颢和程颐,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张载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守仁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陆王心学于程朱理学日趋僵化之际,而盛于明代中后期。张载与王夫之气学则于心学日趋式微之际,与事功学派合流而盛于清代。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

0417.程朱理学

宋代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标榜理或天理的哲学学派,又称程朱学派,是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肇始于北宋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朱熹。

程朱以抽象的精神性实体"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在本体论和人性论上强调理一分殊,理是一样的,但分布在万物当中,所以每个人虽然各有差异,但承载的理却是一同的;认识论和伦理观上则主张探索事物而穷究真理,要想获得真理,必须灭掉各种欲望;在治学的方法上,则主张修养身心、穷究真理和躬行实践三者要统一起来。

南宋后期,程朱学说逐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长期占居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意识形态。其思想学说浸润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均有重大影响。程朱理学蕴含着大量的辩证法因素,特别是在其理气关系的论述中,对共相与殊相,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的研究和探讨非常深刻,是对理论思维的一大贡献。

0418.陆王心学

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标榜心学的哲学派别,又称陆王学派。该学派在世界观方面,反对程朱学派以理为宇宙本原,而把宇宙本体安置于人心之中,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和修养论方面则强调反省内求,寻觅和开发良知,培养良心。在方法论上,反对程朱理学的支离烦琐,提倡反本归心,简易直截。

陆王心学强调人的精神自觉,直认本心,否定传统经典文献以及圣贤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开创了思想界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对心学的论证过程中,阐明了心物关系、心理关系,也即主、客体关系,对于人们修心养性,完善人格,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0419.稷下学派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士所形成的学术派别。约在齐桓公时,齐国开始在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城西稷门外设置讲堂,招揽天下游说之士讲学议论。其地称稷下学宫,游学者称稷下学士,其思想学说总称为稷下之学。至齐宣王时,游学之士多近千人,其中七十六人被尊为上大夫。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宋鈃、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奭和荀况等著名学者,皆曾游学于此。齐襄王之后,学宫逐渐衰落,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

稷下各派通过讲学、辩论,各种思想学问,互相交流吸收,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所谓百家学说,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倾向和特色的学说思潮。在稷下著名学者中,学修黄帝老子道德之术的很多,都有所阐明发挥,于是使得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居于稷下之学的主导地位。

史籍记载的有关学术著述有《宋子》、《尹文子》、《田子》、《蜎子》、《捷子》等,均已佚失。只有在《管子》、《司马法》、《周官》等书中,还能看到掺杂的稷下学士的思想痕迹。稷下之学的形成,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繁荣的产物。

0420.黄老学派

始于战国而盛行于汉初的古代道家流派,尊轩辕黄帝及老子为祖师。重要典籍有:《道德经》、《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

汉初黄老学派思想家,有河上公、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等,盖公曾是相国曹参的老师。陆贾在《新语》提出:道理没有大过无作无为的,行为没有大过谨慎恭敬的。强调统治者要宽松刑法,简约政治,让人民休养生息,恢复被破坏的生产经济。而朝中的重臣如萧何、曹参、陈平等,也好喜欢黄帝老子的学问。此后,文、景二帝以及参预朝政40余年的窦太后也都喜好黄帝老子,黄老之学遂蔚成风气。

该学派认为,道是客观世界的总纲,而且是道生出了法则,所以一切活动都应以体道为执法的准则。因此,在社会政治方面,应该保持身心的恬静淡泊,垂拱无为,不可胡乱折腾生事。统治者只要掌握政治枢要,虚静心灵,谨慎视听,即可达到无心去作为而万物自然转化,无意去产生而万物自然成就的最高境界。

这一政治哲学对汉初政治的安定与教化、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造成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对后世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也极为深远。

0421.东林学派

明代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活动在东林书院的学术派别。万历年间在江苏无锡建立了东林书院,顾、高还有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黄尊素等都在这里从事学术思想活动。东林诸子在学术上效法杨时,推崇程朱理学,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末流则力加否定,从而独树一帜。一批身在中枢和地方任职的正直官吏如赵南星、邹元标、冯从吾、李三才等,与之遥相呼应。于是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便扩大而成为政治团体,保守势力将其称为东林党人。

该学派强调治世和入世而反对出世和遁世,要求讲学自由和结社自由。他们从地主、商人和市民的利益出发,提出:在野的人所肯定的,朝廷必定认为不对;在野的人所否定的,朝廷必定认为正确。所以天下的正确与否,自然应当听信天下人的判断!在同朝廷阉党宦官的斗争中,主张革新朝政,要求惠商恤民,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这些进步思想,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斗争曾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盛赞他们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

0422.浙东学派

活动于今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的学者构成的与程朱理学派对立的学术派别。源起于宋,发达于明清时期。其学术思想体系庞杂,著作繁多,主要是经世致用。广义的包括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一般主张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倡导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的风气。狭义的则指今绍兴、宁波、台州一带学者所发展的学术。

该学派学术思想博大闳富,史学成就最著,文学思想亦有可取,讲究文史兼通,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有不少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0423.颜李学派

清初颜元与其弟子李塨合创的学派。学说主"气",认为气先于理,理在事中,所以气不能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反对程、朱分理、气为二、理先于气的观点。强调学习、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指出致知主要不在于读书、讲问、思辨,而在亲自下手去做一番。注重实学、实事、实功,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学。他以为这六种艺能,可以修身、齐家,可以治国、平天下。比那些无病呻吟的填辞作赋,真是不可同年而语的。

在人性问题上,反对理善而气质有恶的说法,指出:气即是理的气,理即是气的理,怎么可能说理是纯粹善良而气质偏偏会恶劣吗!在政治上,主张平均田地,减少税收,使家家都有粮食吃;军队和老百姓要合一,采用严刑峻法,强化国家政权。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著作有颜元的《四存编》及李塨的《大学辨业》,大部分被编入《颜李遗书》。颜、李各有弟子一百人左右,其中著名的有王源、恽鹤生、程廷祚等。

0424.乾嘉学派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亦称汉学,称或朴学。发端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依经书和历史立论,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们继承了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整理古籍,研究语言文字。当时分为两派: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吴派的学风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方法。皖派则在强调汉代经学宗法与师法的同时,不一味的遵信。运用小学训诂的方法,重新研究经注,以期恢复儒家的基本精神,则是吴皖两派汉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乾嘉学派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经学、史学、文字学、文物学、历算学、音律学、地理学、校勘学、目录学等,也包含自然科学。在这些方面,乾嘉学者们取得了重大成就,无疑是对清初考据之学的发展。但由于清政府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迫使他们不得不避祸书斋,埋首考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乾嘉学派又是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