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必知的年俗国学常识

必知的年俗国学常识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子、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贴春联习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贴在家具、影壁上。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我国城乡极为普遍。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天官赐福》《五谷丰登》等经典题材,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三个年画重要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三大流派。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南宋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新年到来。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拜年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年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为今天的“贺年片”。

  春节食俗传统习俗大约自腊月初八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口味多,它和元宵、清明饼、粽子、月饼一样成了家家必备的节日应景食品。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在北方,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大吉大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