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一字千金成《吕览》——吕不韦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吕氏春秋·序意》

不韦乃集儒者(原讹作书字)使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十余万言。……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杨雄相表里也。

——高诱

《史记》中有载:公元前239年,即秦王嬴政八年的一天,秦国首都的城门特别热闹,人如潮涌,大家在看什么呢?原来城门楼上挂满了成片的写满文章的竹简,城门口上贴的告示说,如果有谁能够将此书增或删一个字,就赏赐给他千金。然而一连好几天过去了,仍没有人能够得到这千金。难道这部书真的就这么完美无缺吗?其实不然,这部书的作者是当时身为秦国“仲父”的相国吕不韦,谁还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呢?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而这部无价宝书就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战国末期的卫国人,出身商贾。然而他与一般商人不同的是,他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性,他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时,发现质于赵国的秦贵族子楚有回秦国继承王位的可能,“奇货可居”。于是决心进行政治投机,出谋划策并出资支持子楚取得王位继承权。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感于吕不韦之恩任其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自此他的买卖可谓获得了极高的回报。3年后,秦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立为王,吕不韦做相国,号称“仲父”,一时权倾朝野。当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能够招聚宾客而闻名天下,吕不韦也开始招揽天下贤士,厚待之,宾客竟达到3千多人。他让这些宾客将自己的所学所闻记录下来,然后汇聚在一起,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总共二十余万字,冠名为《吕氏春秋》,也叫《吕览》。后来因为他与太后有染,遭嬴政罢黜,被发配蜀地后引鸩自尽。

尽管人们对吕不韦由商贾从政多有诟病,但是他决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投机钻营的商人,他具有超人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才华,也有纵横捭阖、统御天下的才能。《吕氏春秋》的编纂固然有为自己造势、为自己留名的一面,但同时也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政治和文化支持。当时,秦国通过商鞅的改革国力日益强盛,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的大势已成。但是出身西戎的秦国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矮子,吕不韦深知统一天下可以靠武力,然而统治天下绝非武力就可以成就。因此,在吕不韦专权的12年中,他一方面派兵攻打赵国、灭周国,另一方面将天下贤士聚集到秦国,使秦国的文化有了一个跃升。后来秦始皇重法家,只是一味强调苛刑竣法,终二世而亡,以此相较足可见吕氏目光之长远。

《吕氏春秋》名列杂家之首,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对诸子百家之学进行取长补短,以求能成一家之言。《孟夏纪·用众篇》中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乎贤者。……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这与执己一端、排除异己的诸子学说明显不同,以实用为原则,只要有利于我统治的观点,都可以收罗起来汇入书中,这成为《吕氏春秋》的一个指导思想。

尽管《吕氏春秋》观点庞杂,并且由众多宾客集体编纂而成,但它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形式框架,全书分纪、览、论三大部分,其中纪以春夏秋冬四季来命名,每一个季节又各自分为孟、仲、季三部分,由此形成十二纪,每纪有5篇。览有八览,每览八篇,共64篇。六论每论6篇,计36篇,全书共计16篇。这种系统性、整体性的编撰方式在先秦还是第一次,明显有为秦的统一大业服务的政治功能。

《吕氏春秋》的编纂者们既为宾客,就不免带有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再加上有相国撑腰,所以文章多方言无忌、气势恢宏,比较多地运用层递、排比、反复、对比等等手法。如:“昔先圣王之为苑囿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车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也,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重己》)又如:“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数,风有八等,水有六川。”由七个排句组成,语句简洁有力。《吕氏春秋》中广泛运用排比,使得气势浩荡、节奏畅达、层次分明,对后世骈文有很深的影响。

《吕氏春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比较注重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了诸子文学中善用寓言、神话表达思想的传统,比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荆人袭宋、涸泽而渔等等。同时文中多有格言警句,如:“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诚廉》)“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自知》)“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务大》)等等。

《吕氏春秋》集百家之言,是整合中华文化的一种尝试,然而统一性同多样性始终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吕氏春秋》标志着诸子时代的结束,而后秦统一六国,而后焚书坑儒,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