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如何指导研究生的国学阅读

如何指导研究生的国学阅读

摘 要: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在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进入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视培养学科语文教育硕士的国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国学素质,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小说、戏剧入手,再扩展到古典诗文,并以诗文为重点(其中诗歌是难点),同时借助通史、通论类著作来加深和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语文;国学

就我的观察而言,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在国学方面(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等)基础较弱。这种情况在国学不是很受重视的时代,也许并不让老师们觉得语文教学有多难。但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在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进入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再不对国学加以重视,可能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语文学科教育硕士这几年招生规模更大,如何保证其培养质量颇堪注意(尤其是他们的国学素养)。语文学科教育硕士是未来的语文老师,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如何研读国学,将直接决定他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水平,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笔者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谈谈我是如何指导研究生阅读国学书籍、培养他们的国学素质,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打好基础。考虑到现在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国学功底普遍不够扎实,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紧张,我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指导他们的国学阅读。

从小说、戏剧入手

国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并非都适合用来进行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大体说来,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涉及古典诗词、古文、古典戏剧和小说等国学内容。这只是国学里面很小的一部分,但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些内容已经不少了。研究生阶段如何研读这么多的内容,才能在从事正式的语文教学之前对国学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我觉得可以从元明清的小说、戏剧入手。这跟本科阶段学习古代文学从先秦学到明清的做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的是文学史知识,大部分学生读的作品并不多,研究生阶段最需要补充的是作品,而不是文学史知识。就作品阅读而言,先读元明清的小说、戏剧,有两个好处:一是时间离现代比较近,语言难度较小,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四大名著、《儒林外史》、三言二拍、《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小说属于古代的白话文学,难度介乎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这比直接读《古文观止》之类的书要容易多了。二是它们属于叙事文学,有故事,有人物,读者的阅读兴趣比较大,至少比《诗经》《楚辞》等作品对当代读者的吸引力要大一些。此外,阅读元明清的小说、戏剧(特别是注本),熟悉一些典故,对后面进一步阅读唐宋及之前的文学作品也很有帮助。

也许有人会说,从四大谴责小说、四大名著、《儒林外史》、三言二拍入手,是不是起点太低?未必。一是因为很多研究生本科阶段未必读过四大名著、《儒林外史》等原著(不少人只看过有关的电视剧),如果在研究生阶段再不读原著,可能将来也不会读,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完成这个任务(三言二拍中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可以看其精选本——《今古奇观》)。二是在研究生阶段阅读四大名著、《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并不局限于原著本身,而是要同时阅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加深对这些经典小说的理解,如读完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我们可以接着读读以下著作——

俞平伯:《红楼梦研究》;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王蒙:《红楼启示录》(或者《双飞翼》);

舒芜:《说梦录》;

周绍良:《细说红楼》;

吴世昌:《红楼梦探源》;

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林庚:《西游记》漫话;

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

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

当然,古代小说未必都是白话作品,如《三国演义》介乎文言和白话之间,至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唐传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就属于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而像《窦娥冤》《西厢记》(杂剧)、《琵琶记》(南戏)、《牡丹亭》(传奇)这样的戏剧作品,阅读难度近乎文言小说。但好在这些作品都属于叙事文学,研究生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当他们读过古代的白话小说再来读读古代的文言小说,阅读障碍并非想象的那么大,只要有兴趣,就能坚持读下来。当然,如果难度实在太大,有些书也可以读选本,如《聊斋志异》篇幅不算小,可以读张友鹤选注的《聊斋志异选》。唐传奇数量比较大,只能看选本——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本。《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等戏剧作品,阅读难度也不算小,但考虑到基础教育阶段戏剧教学不是重点(中国古代戏剧更不是重点),所以我们只要选择一两部古代戏剧(如《窦娥冤》《西厢记》)以及顾学颉选注的《元人杂剧选》读读即可。

学生读完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唐宋传奇选》《世说新语》之后,可以进而读读董乃斌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程国赋的《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石昌渝的《中国小说源流论》,一如读完若干戏剧之后,再读读黄克的《关汉卿戏剧人物论》、段启明的《西厢论稿》、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讲座》,不仅不会觉得学术著作难懂,反而会加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之所以要求先读作品,再读这些论著,是因为在没有阅读原著的情况下阅读这些学术著作,要么读不懂,要么读得似懂非懂,收获不大。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不读原著就没有自己的感受,就无法与原著和评论者进行真正的对话,对評论者的意见我们即使能懂,大概也只能全盘接受,不大可能作批判性接受。所以说,不读原著是无法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的。

重点是古诗文

就基础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国学的重点不是古代的小说、戏剧,而是古诗文,因此我们的阅读重点应当放在古诗文上面。古诗文之所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一是因为相对于戏剧和小说而言,单篇的古诗文篇幅比较短小,不会占用语文教材很多的篇幅,更容易被选入教材;二是古诗文本身数量巨大,可供选择的作品特别多;三是语言精美,内涵丰富,适合阅读和教学的需要。考虑到诗(词)的阅读难度最大,需要单独加以讨论,这里着重探讨古文的阅读。古文的阅读难度大于古代白话小说,跟文言小说的阅读难度比较接近,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古代的文言小说当作古文来读(如《聊斋志异》、唐代传奇、《世说新语》),以降低入门阶段古文阅读的难度。这是因为文言小说虽然属于文言文,但毕竟是小说,属于叙事文学,比一般的古文更能吸引读者。我们不妨把它当作培养古文阅读兴趣的书来读,这样既读了古代小说,又培养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可谓双赢。虽然也有人说《史记》和《古文观止》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最佳材料,但对于当代读者而言,从文言小说入手恐怕还是更为现实的选择。黄裳在论及《聊斋志异》的时候也说:“我觉得这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猜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读书生活杂忆》)周作人也深有体会地说:“由《镜花缘》《儒林外史》《西游记》《水浒传》等渐至《三国演义》,转到《聊斋志异》,这是从白话转入文言的径路,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是古文读本。”(《小说的回忆》)阅读《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不仅使我们熟悉了很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包括句式、词汇、修辞等),也掌握了很多典故,这为进一步阅读古文乃至古诗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古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历史悠久(几乎和古典诗歌一样悠久),从先秦一直到五四时期,长达数千年,涌现了大量的经典作家作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研读这么多的作品?考虑到古文有一定的阅读难度、现在的研究生文言文基础不大好的现实情况,我觉得可以从较浅显的古文读起,再慢慢读深奥一点的古文。(正如读文言小说,我们可以先从《聊斋志异》读起,再慢慢读到《世说新语》,甚至《史記》,因为《史记》里面的很多人物列传可以当小说来读。)有学者就曾指出:“初步学习文言,不要目标太高,最好先看比较近代的作品。”“但若对近代文言作品能够了解而不感困难,那时再推广到比较时代远一些的文章,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眼界,那是有益的。”(瞿蜕园、周紫宜《文言浅说》)可谓有见。总的来说,近代的文言作品比明清的古文要好懂一些,明清的古文比唐宋古文要好懂一些(尤其是明清小品,五四时期虽然有人反对桐城派,但照样有人推崇明清小品),唐宋古文比先秦两汉古文要好懂一些(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因此说唐宋每一篇古文比明清古文易懂、明清每一篇古文比唐宋古文好懂)。我们不必为了追求阅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先秦一直读下来,完全可以先读明清乃至近代的古文,如梁启超的《新民说》、《曾国藩家训》、沈复的《浮生六记》、张岱的《陶庵梦忆》、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张潮的《幽梦影》、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李渔的《闲情偶寄》、袁宏道的《袁中郎随笔》,再读唐宋散文的选本(如王水照编选的《唐宋散文精选》,高文、何法周主编的《唐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编的《宋文选》),或者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文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可以看看,当然看的是选本(王仲荦、郑天挺的《资治通鉴选》;瞿蜕园的《通鉴选》都是不错的选本),接着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的选本(王伯祥的《史记选》;冉昭德、陈直的《汉书选》;束世澂的《后汉书选》;缪钺的《三国志选》;陈桥驿译注的《水经注》),进而读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和《老子》《庄子》最为重要,其次是《荀子》《韩非子》《墨子》,《山海经》也可以读读(《列子》虽然不错,但不属于先秦著作);历史散文以《左传》最为重要,其次是《战国策》《国语》。这些书,有的可以借助注释看全书,如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张默生的《庄子新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有些难度较大、篇幅较长,可以读选注本,如徐中舒的《左传选》(《庄子》读选本亦可)。至于古代神话,看看袁珂的《古神话选释》大致也就可以了。

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读一些优秀的古文,还有一个简便的办法,那就是通读《古文观止》。这是一部优秀的古文选本,取材广,选择精。巴金在回顾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经历时说:

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序”,有“书”,有“表”,有“铭”,有“赋”,有“论”,还有“祭文”。里面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谈我的散文》)

如果我们花点时间精读这部古文选本,收获也很大——当然,阅读这个选本,我们也可以从明代读起,最后读先秦作品(该书的编排顺序是从先秦开始,到明末止)。至于这部选本未选的优秀古文,我们可以自行补充。人民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古代散文选》三册(隋树森、张中行等选编),这套书选目精当,注释简明,完全可以补充《古文观止》的不足,甚至代替《古文观止》。

为了降低古文阅读的难度,可以在读古文之前读读鲍善淳的《读古文入门》、许嘉璐的《古代文体常识》或者瞿蜕园和周紫宜合著的《文言浅说》这样的入门读物。还可以在阅读古文的同时读读白化文和孙欣编著的《古代汉语常识二十讲》、王力的《古代汉语常识》(或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减少文字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障碍,这对提高古文阅读水平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难点是古诗(词)

相对于古文而言,古诗的阅读可能更难一些(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抒情诗,因此可以归入诗歌)。这是因为诗比文更讲究比兴,更强调言外之意。古文借助注释大体能看明白,诗词有时借助注释也未必看明白,甚至有些诗词不用注释似乎也能看懂但又觉得没有真正看懂。

要真正欣赏古诗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大量阅读作品。当然,古典诗词数量太大,阅读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优秀的作品来读。而要尽可能多读优秀的作品,就离不开好的选(注)本,如金性尧的《唐诗三百首新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当然,读单个作家的诗词不妨看全集(如果作品数量不大),如曹操的诗、陶渊明的诗、南唐二主的词、秦观的词、李清照的词、姜夔的词、纳兰性德的词。但如果作家的诗词数量比较大,还是看选本比较好,如王维诗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白居易诗选、韩愈诗选、李商隐诗选、苏轼诗选、苏轼词选、陆游诗选、辛弃疾词选、吴伟业诗选、黄景仁诗选、龚自珍诗词选。而像《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这样的经典,我们当然希望能读全集,但这也要看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实在不行,也只能读选本,如余冠英的《诗经选》、马茂元的《楚辞选》。乐府诗因为数量太多,只能读选本,如余冠英的《乐府诗选》。在读作家的别集的时候,如果能同时读读有关作家的传记更好,如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莫砺锋的《杜甫评传》、周勋初的《李白评传》、赵逵夫的《屈原与他的时代》等。但是,只阅读这些诗词作品还是不够的,还得同时阅读高质量的诗词鉴赏、批评之类的书籍,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教学水平。中小学老师普遍反映古典诗词的教学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入职之前的研究生阶段加强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读,还要会赏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文),现当代不少学者写过鉴赏类著作,如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霍松林的《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夏承焘的《唐宋词欣赏》、沈祖棻的《宋词赏析》和《唐人七绝诗浅释》、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和《宋词小札》、吴小如的《古文精读举隅》和《古典诗词札丛》、刘学锴的《唐诗名篇鉴赏》和《古典文学名篇鉴赏》等。阅读这些著作,有助于我們提高细读文本的能力。另如陈振寰的《读词入门》、吴丈蜀的《读古诗入门》、瞿蜕园和周紫宜合著的《学诗浅说》等入门类书籍,以及《莫砺锋说唐诗》、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赵仁珪的《宋诗纵横》等带有文学史性质的诗词研究著作,对鉴赏诗词也不无帮助。需要指出的是,读诗和读词是不大一样的。读词的时候,最好先读秦观、李清照等婉约词人的作品,他们的词属于正宗的婉约词,阅读他们的词有助于我们对词体特质的把握,把正宗的词的味道体会在心,这对我们阅读其他词人的作品乃至感受诗词之别大有帮助。

当然,古代诗话、词话之类的著作,对我们提高诗学修养和诗词鉴赏水平也很有作用,如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刘熙载的《诗概》和《词曲概》(均见其《艺概》)、叶夑的《原诗》、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的《蕙风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著作,都有很好的诗词见解,对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帮助很大。甚至像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虽然并非专门论诗之作,但它体大思精,所论通于各种文体,对我们理解诗词也不无启发。虽然这些著作比现当代学者写的同类著作要难读一些,但在阅读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之后再来读,难度已经减少了很多。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些学生说很难读,那是因为他们读的诗词太少,如果大量阅读唐诗宋词之后再来读《人间词话》,不仅不觉得难读,而且会觉得受益颇多。

据我的阅读经验,古诗文的阅读速度比小说的阅读速度要慢(入门时尤其如此),一部比较薄的诗文集,可能比阅读一部厚的小说所耗的时间要多。这说明,古诗文的阅读,需要比较长的“战线”,不能指望一两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的时间读完,所以我要求研究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读《唐诗三百首》,再用另一个学期读《古文观止》。同时,我觉得古诗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这个层次,而且要背,所以我要求研究生用一个学期读完《唐诗三百首》且能背出其中大部分作品,再用一个学期读完《古文观止》,争取能背出部分古文名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作品)。

借助通史、通论类著作来加深和提高

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觉得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枯燥,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读的文学作品太少。实际上,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还是存在这个缺陷,所以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可以暂时不读太多的通史、通论类著作——在没有大量作品入脑入心的情况下读那些通史、通识类著作,不仅觉得有点难,甚至觉得枯燥乏味。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直不看这些著作。我们应该在读过大量作品的基础上,再读一些通史、通论类的著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巩固已有的阅读成果,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如果只看作品,不看这些通史类著作,就会缺乏历史感、整体观和理论深度,对具体作品的理解终究有些隔膜。

这些通史类著作,首先指的是那些跟文学艺术密切相关的著作,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谈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周勋初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陆侃如和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龙榆生的《中国韵文史》、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这些著作要么是专题的文学史,要么是文学通史,要么是美学史,有利于我们把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美学史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它的艺术创造性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

其次是作为文学背景的有关历史类著作(特别是文化、学术思想等背景)。古人强调读书要知人论世。的确,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我们很难明白作者的创作心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意蕴。所以,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很好的文史功底,这方面的书籍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有所涉猎,如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以及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许嘉璐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等。这些著作,有的偏于历史描述,有的偏于理论分析,有的揭橥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有的则对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加以批判。这些都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是有关古代汉语(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小学”)和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通论著作,如张中行的《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张中行主编的《文言常识》、李学勤的《古文字学初阶》、胡安顺的《音韵学通论》、林西莉的《汉字王国》以及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陈垣的《校勘学释例》、郭在贻的《训诂学》、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等。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没有很好的古代汉语和文献基础不行。比如《唐诗三百首》中有一首张旭写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但据专家考证,这是北宋蔡襄所作,题为《渡南涧》(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见《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甚至连杜牧的《清明》这样的名篇,到底是不是杜牧所作,学术界也存在争论。这些都是文献学问题。没有可靠的文献基础,我们所作的阐释可能全是无用功。至于《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山”是否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是否为“强虏”,更要结合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知识一起来考察了。

虽然研究生阶段不能在古汉语和文献学方面花太多时间,但仍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这对我们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了解古今字、异体字、避讳、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等,对阅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方面的内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必备知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很多高校是作为教材来用的,学生比较熟悉,但多数学生只看过一部分(正如很多学生都有教材《中国文学史》《历代文学作品选》,但很少通读全书),但该书内容丰富,值得通读,如果本科阶段没全部读,应该在研究生阶段把它读完。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找几部没有标点的古代文学作品先点读一遍,这对提高古典文学的阅读能力十分有作用,虽然做起来比较慢。研读古籍的时候,如果手头准备一些大型工具书,如《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随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当然,想要在研究生阶段读完这么多书是不可能的。要进行国学阅读,我们除了循序渐进,更需要持之以恒,应该在此基础上,在今后的岁月里,通过自学,进一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难度,提高阅读层次。比如读完四大名著可以再读评点本《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作品,读完张友鹤选注的《聊斋志异选》可以再读张友鹤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读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可以再读朱熹的《四书集注》,读完《诗经选》《楚辞选》可以再读《诗经注析》《楚辞今注》甚至朱熹的《诗集传》《楚辞集注》,读了大量唐宋诗词可以进一步读读林庚、冯沅君主编的《历代诗歌选》和程郁缀的《历代词选》,读了诸多通俗易懂的诗词鉴赏类著作可以进一步读读葛兆光的《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周裕锴的《宋代诗学通论》、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杨海明的《唐宋词史》、余恕诚的《唐诗风貌》、林庚的《唐诗综论》、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缪钺的《诗词散论》、朱光潜的《诗论》、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等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诗学修养。另外,有些书虽然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读过,但只看一遍未必真的看懂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读,才能加深理解、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国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