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诵读经典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诵读经典
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底蕴,经典是文化中的精粹。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依然屹立在东方,倚仗的就是中华经典文化。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读过以色列建国史,就会明白“文化在国家存民族兴”的道理。诵读经典,无疑是传承国学、复兴中华的有效途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又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为人之道。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诵读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熟读经典作品,结合作品内容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综合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时空的距离,造成其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以至于产生畏惧,这就需要教师的多方引导。这其中,诵读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一、 营造诵读氛围,感受经典魅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场所,所以要在校园中为学生营造诵读的氛围,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经典的魅力,这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一般而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会安排早读时间,这是语文科教师必须重视的“阵地”,不能让它流于形式。除了教材所选的名篇名句,集备组要优选晨读材料,按月按周分主题印发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也可以在本班培养领读员,或者学生放声自读,方式不拘,内容有限制,让学生充分利用清晨时光进行经典诵读。选材可以是上古《诗经》,汉赋,唐诗,宋词……也可以是近现代名篇,最好配合单元教学要求设计选材角度。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晨读材料的简要解读和情境运用。经典独有的语言节奏一旦进入学生的大脑,语言系统随之进行调整,学习潜能就会被唤醒,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诵读的效率自然就越来越高。
语文科教师可以以集备组或者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各式各样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拿出活动方案,取得校方支持。有经费有设备有场地,氛围就营造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就高。第一次活动有成效,就利于形成规范;影响力增强了,说不定就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例如笔者的学校,模仿《诗词背诵大赛》,以班级为单位选出优秀选手,学校大力支持提供经费购买了抢答器等设备,现场气氛热烈,效果极佳。后来市里也组织了这样的赛事,那些获奖学生报名参加比赛,成绩喜人。语文组除了在宣传栏张贴学生的比赛及获奖照片,还通过学校公众号及时报道,激励所有的学生。
二、 以课本为基础,拓展学生知识面
语文教材内容一贯致力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中华传统经典的范本,这些古诗文的教学就可以成为诵读经典的一个有效途径。《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习国学经典“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但因为应试教育的缘故,部分学生仅仅是熟记文学常识、片段背诵,无法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的言语生命、道德生命及精神生命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重塑学生对国学经典情感滋养的境界,通过诵读,视线所及,由耳入心,抑扬顿挫,疾徐舒缓,语感慢慢养成。若是熟读成诵,可以闭目感知,把声音语言转化为画面,众多感官的综合作用就呈现了。这也为以后的文学鉴赏尤其是诗歌鉴赏奠定了良好的感知基础。联想想象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力养成的重要方式。没有感知,鉴赏就是空谈,答题只能是套路。
教材中的《观沧海》一诗可谓经典,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作,读来气势磅礴。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曹操的经历,努力做到知人论世。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富有感情地向学生介绍曹操显赫的军事才能、尊崇的文学地位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基础上,播放有关视频(比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这就建立了入诗境的基础。字词障碍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先自由诵读本诗,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可让某个学生或者全班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不过教师的点评要及时,评语要适当,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针对性指导。如果教学设计得当,分几次诵读检测,相较之下,有助于学生逐层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
有的教师担心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把范读的事交给音频文件,这当然可以,不过有时教师好好练练,也会收到令学生“惊艳”的效果。
三、 适度解读经典,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国学经典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流传,就是因为这些经典所承载的是人们的共识,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纽带。这些作品里包含着较多的审美因素,包括韵律美和精神上的审美素材。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深化经典作品内容,引導学生通过诵读、解析来充分地感受作品里美的因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旋律美,也能提高其文学审美能力。
选入教材的诗篇皆是经典,篇篇都可作为诵读的范例。教学时要注意前后关联,旧学新知。《龟虽寿》的风格特点类似《观沧海》,教学就可以相互参照。如果学生程度较好,甚至可以让他们来讲解来设计学案。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比如视频、音频文件。可以运用希沃软件设计游戏方案考查学生对背景的了解,比比诵读水平。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平仄、押韵、音调轻重等知识,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提升对诗歌的认知。
国学经典文韵兼美,诵读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沉浸其中,在自己的声音缭绕中感知经典的美好深邃。想象力才能打开,经典才能融入灵魂。
四、 挖掘经典内涵,感悟实际生活
国学经典作品大多都是对时事和生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诵读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来挖掘经典作品中的内涵,结合作品内容来感悟和理解实际生活,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感受诗文所描述意境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发展变化,语音、语汇、语法这三大语言构成要素自然如此。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困难。教师在教古诗文时一定要“文”“言”兼顾,既要化繁为简地解释字词方面的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文经典之美,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桃花源记》,重点在于通过领略桃花源的美,感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把这篇文章的重点放在各段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就相当于生硬肢解原文,必然索然无味,学生听课走神那是自然的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求学者与文本与古人的对话,学到的不是孤立的字词,而是充满丰富意蕴的文化。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合理有趣,既要合乎文章行文的理,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渔人为什么刚开始能进入桃花源里,后来想尽办法却怎么也找不到入口了?现实中能找到类似桃花源生活形态的地方吗?这是真实的事件吗?作者写这样的事意图是什么呢?然后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不论学生见解如何,一定要让他们结合文本,诵读原文相关文段进行佐证。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入程度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关系密切。教师的课堂指导要灵活,有的放矢地指点学生带着情感诵读课文,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悟实际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向往。
学校虽然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却不能局限于教室乃至校园,家长也可以成为好帮手,家也是学经典的好地方。现代家庭成员有的学历不低,对传统文化也可能颇有研究,如果家校能形成合力,对语文教学的助益不言而喻。国学经典涉及社会生活自然生活,对人们处世为人有教诲作用,多数成人会乐于学习这些知识。教师可做必要的补充,可以提供阅读材料或者做阅读建议。比如中国现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理念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现在家校联系的方式多,语文科老师可利用QQ群、班级优化大师、微信群等方式鼓励家长协助学习。“得语文者得天下”之说虽为夸张,但良好的语文素养对学习甚至对人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本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经典诵读活动在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
五、 创设交流平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好的经典作品不应拘囿于一诗一文,更要跳出文本,进行多层面的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作家对话、与世界对话。因此教师应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连古今、通中外,为学生搭建更为宽泛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训练,这样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更深入地滋养學生的心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充沛的“活水”,学生的求学之旅就可以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冲破时空的限制,把古与今连接起来,让文化的传承不再生硬刻意。在《出师表》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借助故事讲讲诸葛亮的事,让学生对三国蜀汉君臣关系有个了解。借助工具书或者希沃小游戏解决生字词障碍,再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诵读全篇,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然后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来给学生创设交流空间,比如QQ群、钉钉群、“班级优化大师”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就算是综合各家之说也好:“我看阿斗与诸葛”“神算诸葛我评说”等,将学生作品投放到网络平台,教师可在空余时间给学生批阅;或者让学生来观看一些诵读出师表的视频,学习和模仿诵读技巧,然后录制音频,制作个人诵读作品,上传,共享,从书面写作和诵读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了从积累到语感的转化,有助于进一步认知语理语法,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国学经典,课堂精心设计,课后持续引导,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叶珊珊.经典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5):257.
[2]姚敏.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J].高考,2018(30):229.
作者简介:
倪必光,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市龙江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