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结合我校开展的《古诗词教学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题研究,我们做了:如何更好地挖掘古诗词核心素养,有效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的研究。下面就是笔者在结合我校举行的古诗词专题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 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22-02
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热点话题。那如何更好地挖掘古诗词核心素养,有效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呢?以下就是笔者在我校举行的古诗词专题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几种有效的策略。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以飨同行。
一、放飞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传承爱乡之情
古诗语言凝练,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因此,我们在把学生带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时,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的意象进行相关的联想,从而把握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切身感受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我校的彭文清老师在执教《长相思》这首词时,她便引导学生抓住“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想象诗人的故园应该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借“故园”想象,把抽象的乡愁还原成温馨的画面,借此悟诗情,明诗意。于是,就有学生说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老人最牵挂的是远在异乡的诗人。所以诗人纳兰性德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年迈的父母,他多想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呀!还有的学生则侧重于家乡的温馨、美丽、幸福景象的想象,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就是这样,在彭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受到“故园”所隐藏的作者强烈的爱乡之情,水到渠成般地给孩子们渗透了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情趣,教师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古诗词中,诗人那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传统美德。
二、学会学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焕发古诗词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将相对或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往往能获得深刻的阅读感悟,也更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文化丰富的内涵美,尤其是古诗词的博大精深。
如我校的林海眉老师在执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在小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一说,背一背,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学生就畅所欲言,一下子就背出了如:高适写的《别董大》、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写的《赠汪伦》等送别诗。接着,林老师选这首唐朝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出示,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受送别诗的不同意境。拓展教学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也更能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想诗人之所想,悟诗人之所悟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與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际遇关系密切。例如,笔者在执教曹植的《七步诗》,在进入明诗意环节教学时,首先讲述了曹植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再让学生仔细地从文中寻找能够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并且还说出了作者当时的感情包含着无奈,为难和愤恨。
四、声情并茂地吟咏,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吟唱。因此,笔者每教一首古诗词,总是先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从而激荡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意思,领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激发学生产生共鸣。然后,在以范读时感染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诗意反复诵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入诗的意境。最后,还给诗谱上谱子,带学生吟唱。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让学生品味到了古诗词的韵律美,学生理当非常想学乐学。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深挖文本中的人文情趣、审美情趣、对国家的认同感等核心素养。引领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充分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焕发的魅力,从而实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玲.传统文化应植根于语文教学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
[2]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10~16.
作者简介:
钟晓燕(1978-),女,汉族,广东省湛江市人,小学一级教师,廉江市第一小学语文科组长,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