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思考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思考

【摘要】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解析优秀文化内涵与核心素养构建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元素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各个院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任务。文章结合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展开分析,就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以及相互促进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体系建设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2―0051―03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悠远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经过历代不断的锤炼、积累总结形成的智慧理念和道德观念,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情操以及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观念和为人之本,因此,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挖掘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元素,不仅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效率,也能够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民族之根,也是推动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灵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能够应用在现代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理念,以此来丰富核心素养培育体系。而促使这一方法可行的基础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基础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这些观念经过历史时间的洗刷已经具备了极为丰厚的影响力,能促使学生在了解、认识民族之魂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其次,坚持以传统文化作为核心素养框架构建的基础元素,是符合当前我国以德育人发展理念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促使国家繁盛、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推动力[1]。由于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其思想可能会受到众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人生观或者价值观出现偏离情况,这时必须利用核心素养培育教学来扭转,而如何衡量“德”,则必须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促使“德”有内涵,有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指向性基础[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系十分丰厚,其中各家自成一体,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文化底蕴和应用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单独借儒家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对象展开分析。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发展至今这种文化体系已经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仁爱、节制、忠诚、宽容、和睦、责任意识、自省自律、孝敬意识、团结合作、热爱民族、公平公正等先进的现代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无疑是儒家文化的历史延续,同时也是结合了现代人文体系进行的思想变通,综合@些观念体系来看,主要涉及到了自我的修身修性以及对群体乃至社会的价值输出,因此,为了满足这两点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应用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元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仁”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仁”是孔子所提出的基础观点,同时也是整个儒家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发展至今,“仁”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价值观念。从孔子的角度来看,“仁”主要以爱人为本,人的一生最高的思想价值追求便是成就仁德,而落实仁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忠、恕、信、恭、宽、敏、惠、智、勇等[3]。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孔子所提倡的仁德是多样化的,是满足了人在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切优良品德;发展至北宋时期,张载曾经针对孔子所提倡的仁德作了基础阐释,认为人的基础精神是要在爱所有人的同时也要爱一切的物。因此,这种仁民爱物的思想是我国先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最高追求,是精神的极高境界,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应用在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分析学生的自我本质和思想意识,使其认识到人的存在与整体社会以及世界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人之所以为人便是能够通过主观思想来增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在构建自身思想意识的同时,也可以逐步完善自身的价值,真正实现物我平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衡量自身在世界中的发展地位,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便是辅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力度的基础保障[4]。

2.以“孝亲爱国”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孝道是“仁”所主张的一个重点分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孝道主要指的是对父母以及长辈执行的尊卑公序。春秋时期,人们曾经把孝道作为衡量家庭生活的基础准则,同时也是衡量人是否能够实现“仁”的基础依据。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不同朝代对于孝道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见解,发展至宋朝以后,大部分的理学家认为孝道是天理必然,强调极端的“孝”,因此出现了愚孝等并不符合人文常理的理念。

发展至今,虽然当前的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志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孝道依旧是衡量人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的主要依据,现代的孝道已经超脱了北宋时期的愚孝,在爱父母敬长辈的同时也逐渐向关爱他人以及关爱社会方面延伸,与此同时也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当前的社会环境来讲“孝”,是需要建立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基础上实现的,“孝”不再单纯地以孝亲为主,还衍生出了感恩、爱国、爱社会等多种体系,这些衍生体系正是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内容。青少年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不仅可以为学生的思想体系建设提供基础,还能为其明确“孝亲爱国”提供依据。

3.以“诚义”为做人之本。从内涵上来讲,诚义是人格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中,诚信自律以及重义轻利是判断人是否具有良好品行和修养的基础依据,与此同时,“义”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占据极强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孔子针对先民所讲述的“义”进行了理论延伸,使其具有伦理价值,孔子认为君子的立身之本为义,主张君子要“见利思义”,要正确地处理利和义之间的关系。发展至孟子时期,孟子强调“道德法则的首位应该是义”,并且将其纳入四端,即仁义礼智,同时认为,“仁”和“义”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价值体系,应该是人之所向。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义”讲求行为适当、选择有序、心之所向,是真正考验人性的道德观念。但是从现代角度来讲,建立在人的基础权利角度,“利”和“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不断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利用无限制超越私利的方式来维护公义,并不是当前社会所提倡的行为,也无法作为全面提升人格和思想境界的正确方式。“义”和“利”想要达到平衡,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层面能否真正明辨是非,在维护个人私利的同时,不能损害公义。因此,结合当前的学生培养需求来看,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便是明确“利”和“义”之间的不间断关系,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需要落实的重点内容。

4.以“礼”为提升修身之道。孔子所强调的“礼”,主要建立在节制、尊敬以及谦让基础上形成的精神体系,孔子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即是维护自身与他人、社会之间和谐之道,尤其是当个体进入群体或者社会的时候,无“礼”等同于无德。只有礼义兼并才能够真正成为君子,便可以具备修身之道。因此,从儒学角度来看,“礼”是对百姓以及所有个体所落实的重点教化内容。

在传统发展体系中,“礼”是外在表象的一种评价方式,同时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以及道德规范,孔子强调“礼”要与“仁”结合在一起,即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修身成德,促使人格完满。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提升整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维持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也存在着形式化以及强制化等不良发展倾向,例如魏晋的玄学家曾经对宋明理教进行了严格的批判,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传承的。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当前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谦卑、礼让等优秀品质作为礼乐教化的根本,能够为当前学生合理处理集体关系和社会关系提供道德依据,与此同时也能够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正向的精神资源。

综上所述,当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建设,能够为人才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体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而深究当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利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依据,打造完善且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素养体系,不仅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还可以全面发挥其利用价值,促使核心素养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说服力,且能够为个人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推动力。

[1]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22-25.

[2]辛涛,姜宇.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5(09):54-58.

[3]李景林,郑万耕.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4-122.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