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的帝王故事(2)

0033.汉武帝的政绩

刘彻(前157前87),幼名彘,生于长安,汉景帝之子。十六岁登基,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时代,是为汉武帝。他创造了六个第一:首次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首次创立太学培养人才;首次大力拓展中国疆土;首次开通西域,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首次用皇帝年号来纪元;首次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得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与秦始皇并称的伟大皇帝。

0034.光武帝刘秀

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农民起义爆发,他乘机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力挽狂澜,使新莽四十余万之众土崩瓦解,由此敲响王莽政权的丧钟。

光武以偏师徇行河北,扫平王郎,降伏铜马,历尽艰难,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上提倡清静俭约,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建武元年(25)称帝,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辈事业之意,庙号世祖。

0035.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原名拓跋宏(467499),后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是北魏汉化运动的主要倡导实施者。他崇尚中国文化,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在统一的北方大胆地实行汉化。其主要内容是: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提高了鲜卑人的文明素养,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大总结。孝文帝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那一年开凿的。

0036.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李世民(598649),唐高祖李渊之子,封秦王。聪明英武,道德高隆,初建秦王府邸时,即开设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即位后,便在殿左设置弘文馆,安置大学士工作学习。

他主动出击,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之后凡事从简,节制欲望,戒除奢侈,在国内厉行节约;十分重视农业,减赋轻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使百姓休养生息;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使宰相人数比前增多,便于控制;加强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他更善于用人和纳谏,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终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即"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将中华民族推向鼎盛时期。

0037.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人,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女。十四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高宗永徽六年立为皇后(655683),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690)。690年,她自名曌,号圣母神皇,开始革唐朝命而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号洛阳为"神都",直至705年于神都上阳宫病逝。武则天在位十五年,史称"武周"。中宗反正后,谥号曰则天皇太后。

武周政权在历史上有过不小的贡献,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边疆的形势,推动了文化的进程。

0038.千古仁君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北宋第四位皇帝,初名受益,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仁宗登基后,施行仁政,使得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嘉祐时(10561063),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到鼎盛,史称"嘉祐之治"。仁宗知人善用,选贤用能,手下的宰辅名臣有王钦若、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文彦博、宋庠、富弼、韩琦、狄青、包拯等。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病逝于汴京福宁殿宫中,葬于永昭陵。当他死亡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讣告送达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握着使者的手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当时有人在仁宗寝宫题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为人君,止于仁"。"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赵祯庙号"仁宗",是当之无愧的。

0039.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自幼失父,与母亲生活在树林里,帮助母亲打猎、采集,练就了他刚强的性格。他曾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多次发动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晚年,他不远万里邀请全真道士丘处机为其讲述神仙长寿术,深受启发。自悔先前杀业太重,开始实施仁政,劝勉百姓行孝道。毛泽东将其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称为"一代天骄"。

0040.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1424),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公元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经过四年,攻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其侄朱允炆的帝位,并杀了方孝孺等人。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在位期间,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

永乐年间,朱棣命解缙等文人儒臣三千余人,汇聚古今图书八千余种,于1408年编成了达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的《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迁都后,在北京宫内东庑南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永乐大典》也运至北京存放。清以后大量散佚,现存世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三。

0041.康熙大帝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顺治的第三子,八岁即位,年号康熙。据说,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康熙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统一台湾(1684),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1697),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康熙一边残酷镇压反清活动,大兴文字狱,杀戮无数;一边又多次举办博学鸿词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收买汉人。为了更好地管理汉族和其他民族,并使满族尽快汉化,他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他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鉴于他的文治武功,历史上将他与他孙子乾隆的时代并提,被称为"康乾盛世"。

0042.帝王纪年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纪年两种。帝王纪年,就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常帝王纪年和干支并用,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历代王朝,传承数代、数十代,代有年号,自然不会混乱。后人为记住历朝顺序,作了一首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战秦汉三国休。两晋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