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佛教的代表人物(2)

0623.慧远

东晋高僧。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太原)人。二十一岁师事道安,皈依佛门,成为道安门下之上首,精于般若性空之学。二十四岁开讲《般若经》,引用《庄子》的义理来作为比喻说明,听众恍然明白。道安称赞他说:假使佛教的道理能够流传中国,恐怕真要kao慧远了!后来告别道安,住在庐山东林寺,聚众讲学,遂使庐山成为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

他曾派遣弟子赴国外求法,招徕西域僧人翻译佛经,推动了毗昙学、禅学和律学典籍的流传。与鸠摩罗什的"关河之学"来往密切,开展了南北佛教的切磋交流,对尔后佛教的发展、学派和宗派的形成影响颇大。其在庐山实行化兼道俗、结交权贵的宗教活动,维护和隆兴了当时的佛教。

慧远佛学思想的主要代表,除了已佚的《法性论》外,尚存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和《大智度论钞序》等。他的宗教思想,是以佛教为主,玄教和儒教为辅,并且将其融会贯通。他还首倡弥陀净土和念佛三昧,主张禅、智并重,对其后净土宗、天台宗和禅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庐山三十余年,培养了大批弟子,名僧几近二十人。其对佛教的贡献,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庐山的东林寺和慧远的讲经台等,成为佛教徒瞻仰或寻踪的圣地。

0624.法显

东晋高僧。法显(334-420),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丘县)人。三岁时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比丘戒。他为人志行明敏,仪执肃整,学问精深,常慨叹律藏传译未全,立志西行求法。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年已六十五岁的法显,偕同慧景、道整等人自长安出发,渡流沙,越葱岭,于元兴元年(402年)进入天竺(今印度)境内,先后于北、西、中、东天竺获《摩诃僧祗部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论》等梵本,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经》等梵本。义熙七年(411年)秋,法显由海路东行归国,途遇大风,漂流至耶提婆国。义熙八年夏,他由耶提婆乘船再行,终于抵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四年,游经二十九国,艰险备至。次年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出佛经多种等。另撰有《佛国记》,记录了他的行程及见闻,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0625.鸠摩罗什

后秦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鸠摩罗什(344-413),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出家,跟着师父学佛经。先学小乘,后改学大乘。后秦弘始三年(401)至长安,入西明阁和逍遥园主持译经。前后十多年间,共译佛典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一改过去译经的朴拙古风,而追求达意文法,被称为"新译",揭开了中国译经史上新的一页。

从他开始,佛教译经正式被.作为国家的宗教文化事业,而由国家提供资金,组织人力,开办译场。所译佛教典籍,首次有系统地介绍了依据般若部经典而建立起来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对后世佛教的宗教哲学和教义形成具有极大影响。后来的佛教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翻译的。

参与罗什译场的弟子达八百余.人,从其受学听法的弟子多至二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的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僧影、慧观、慧严,被称为"会门八俊",前四人则称为什公四盛、四哲、关中四子。其所传之学,被称做"关河之学",门下名僧辈出,分布于大江南北。他的理论著作有:《实相论》二卷(已佚),《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即答慧远问大乘深义而成),又称《大乘大义章》。另有《维摩经注》。

0626.僧肇

东晋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哲学.的奠基者之一。僧肇(384或374-414),俗姓张,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原本崇信老庄,及读《维摩诘经》而幡然悔悟,即出家皈依佛门。后师事鸠摩罗什,深得"三论"要旨,成为"什门四哲"之一。擅长佛学般若理论,被誉为解空第一。

僧肇的佛教思想主要来自于《维摩诘经》,并且会通.其他经论。他在批判"六家七宗"的"心无"、"即色"、"本无"三家空观的同时,阐述了"即万物之自虚"的般若空观真实义蕴,把玄学推上了顶峰,建立了般若学的哲学体系。他又提出了"即动而求静"的著名命题,认为"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与后来傅大士所作的偈句"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几乎异曲同工!他在对世俗认识进行彻底否定时,提出了可以领悟真谛的另一种认识法则,即般若圣智,"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简直就是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直接翻版!

三论宗对他推崇备至,常把他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山门",并尊其学说为三论宗正系,吉藏则把他提高到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智旭在《阅藏知津》中,列《肇论》为第一,认为僧肇学说最能契合原经的精神。

0627.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536或528),南朝时僧人,生于印度南部,属婆罗.门族姓。略称"达摩"或"达磨"。宋梁间来到中国传授禅法。曾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九年,被称为壁观婆罗门。达摩所传,依据《楞伽经》壁观的禅法,叫做二入:一指理入,为宗教理论的思考,要求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题;一指行入,是宗教实践的修持,要去掉一切爱憎情欲,按照佛教教义践行。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评价说:只有达摩所传的法门,当下便同佛本体,跟其他法门大异。

这种禅法简单.易行,经弟子慧可等几代禅师的弘扬发展,到六祖惠能时正式形成中国式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惠能的弟子神会,坚持以南宗为禅宗正统,定达摩至惠能六代为一脉相承,从此达摩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

达摩的著作,世传《少室六门集》二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人》、《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另外,在敦煌还出土了一些论文。至于这些著作真伪如何,尚需辨别,但作为研究资料和修行法理,仍有深刻意义。

0628.弘忍

唐代高僧。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一说江西九江)。七岁时,禅宗四祖道信一见他便问:"你姓什么?"他答道:"姓既有,但不是常姓。"问:"那是何姓?"答:"是佛姓。"问:"你没有姓吗?"答:"姓空,故没有。"道信大惊,便让他出家在自己门下,法号弘忍。后受衣钵,继承法席,成为禅宗五祖。

因在黄梅双峰山东山寺聚众说法,蔚为一派,时人称其禅法为东山法门。其禅法要点有二:一是说,诸佛只是以心传心,通达的人就印可,再也没有别的法门;二是奉行一行三昧。一行是指法界一相,三昧为禅定之意,即以法界一相作为三昧禅定的境界。而弘忍的禅学境界已经可以: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

其门徒很多,有名的不下二十五人。如玄颐、老安、神秀、智诜、惠能等,皆一代宗师,教化一方,使东山法门传遍全国。其言论散存于《楞伽师资记》、《宗镜录》等书。

弘忍时期,是达摩祖师所创立的中国禅学发展、过渡变革的时期。他死后,形成了南能北秀两大势力,后来惠能的"南宗"代替了神秀的"北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正宗。

0629.神秀

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人。俗姓李,少习儒术,博览经史。十九岁出家皈依佛教,五十岁参学禅宗五祖弘忍于黄梅,深得东山法门,被称为悬解圆照第一。弘忍死后,他于湖北当阳玉泉山聚徒讲法,名震四方,弟子众多。先后受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礼遇,时称帝王师。卒后被谥为大通禅师。

其嗣法弟子十九人,普寂、义福最有名。神秀及其弟子在北方传教,得到帝王及官方大力支持,曾盛极一时。普寂以神秀为禅宗之正统法嗣,立为六祖,自称七祖,却遭南方惠能系弟子非议,引起南北宗之争。

神秀有《观心论》一卷,残本发现于敦煌。另有《大乘五方便》,也在敦煌发现了写本。他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四句得法偈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再加上他的"五方便门",便构成了"拂尘看净,方便通经"的神秀禅法特征,体现了体用互即、动静一如的圆融无碍境界。神秀的再传弟子道璇,曾把神秀禅传到了日本。但在与强大的惠能南宗一系的竞争中,不过几代就衰微了。

0630.慧能

唐代高僧,禅宗的实际创始者。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河北范阳(今北京)人,生长于广东。三岁丧父,稍长即kao卖柴养母度日。一日闻人诵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恍然大悟,投奔黄梅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处,欲学法作佛。

五祖问:"汝自何来?"答:"岭南。"问:"欲求何事?"答:"唯求作佛!"问:"岭南人无佛性,怎么能作佛?"答:"人即使有南北,佛性也如此吗!"五祖弘忍知道他是佛法大器,便派他作行者,在碓房里舂米。后来弘忍选嗣法弟子时,他以一首偈句超越了神秀而受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因为佛法之难,旋即回岭南隐居,长达十六年。

后于广东法性寺遇印宗法师,以幡动、风动和心动的公案闻名,得以受戒。次年居曹溪宝林寺(今广东省韶关南华寺)传法,与北方神秀相对,世称"南能北秀"。武则天、唐中宗曾征召入京,均以年迈有病辞掉。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其思想见于《坛经》,主旨为自性是佛和自性真空。禅法以定慧为本,主张定慧一体观: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他认为自性无相,所以修道要重心行而奉无相戒,以无念为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法门。这种自心顿现、自性皈依论,是儒、释、道三教理论长期斗争和融合的产物,标志着中国佛教--禅宗的正式诞生,对后来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道教全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这些弟子,各成一家,弘化一方,发场了惠能禅法,取代北宗,成了禅宗的主流。后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支又繁衍出后期的"五家七宗",流播千余年,传扬海内外,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宗派流传时期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安心定志、认识生命、和谐天人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