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韩愈上任潮州刺史时,正逢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水茫茫。一天,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损失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不仅为官勤政,而且在文学上贡献卓绝,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文学家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几句评语是韩愈一生的写照,前两句是赞扬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对文学的历史贡献;后两句是称颂韩愈的忠勇爱国精神。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他3岁而孤,由嫂郑氏抚育成人,25岁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韩愈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所以不久他就因上书陈说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在韩愈的一生中,他为官勤政亲民,为师身亲躬行。另外,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文风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力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而且,韩愈针对唐朝时期骈体文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为了扭转文风,恢复秦汉时散文的优良传统,他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使当时的文坛犹如吹进一股清新的春风,立即鼓舞了作家们的士气。韩愈也率先垂范,带头写起了新式的散文,创作出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散文名作。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他的文章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文之美,在于浩然气势浑浩流转之中,又能呈现出一种宽裕从容之风姿,形成一种特别的美。像《张中丞传后序》记述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死守唯阳,屏障江淮,捍卫天下的事迹,驳斥造谣中伤张许的流言,全篇文章气势浩然。其中一段记张巡部将南霁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相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唯阳之人,不食月徐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日:“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泅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末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此篇文字,从乞师、就义二事,刻划南霁云义烈勇武的品格,栩栩如生。在此,南霁云、张巡两位历史人物的凛然正气,与作者景仰先烈的情感打成一片,形成文章的浩然气势,所以激动人心。其中插入“愈贞元中过泅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二句,其时空内容,是从金戈铁马的战争,瞬时切入和平的生活。其艺术效果,是为读者给出低徊深思的徐地。论审美感受,则是在浑浩流转的气势之中,呈现出从容宽裕的风姿。这就见出大手笔的艺术涵养。

韩文之美,在于“以龙渊之利议于割断”。文学批评贵有判断,判断力取决于修养,只有当判断主体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修养,才能够精辟判断具有高度造就的对象。并且意味着,精辟的判断,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师说》一文就可以尽显韩愈的判断之美。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三条教育哲学命题,分别判断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本质、师生之关系,皆寥寥数语,而断制分明,涵义完整、深刻,富于创新。如“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命题,即是以道德文化高于阶级的涵义,对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这一命题,及其中所包涵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意义,作出了创造性发展。这些命题,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言而为天下法。惟其简练精辟,所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