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培养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艺术启蒙教育为例,对国学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分析传统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学教育的主要难点,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解决在学龄前儿童艺术启蒙教育中儿童对国学的兴趣问题和理解问题,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教授国学经典,释放孩子天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关键词:艺术启蒙;文化自信;国学
1 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
隨着国际贸易往来愈发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外来文化无可避免地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文化大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近年来在科技、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加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使中国文化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基础。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孩子塑造优秀品格和培养文化自信有积极的意义,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思想品性。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幼儿时期初具雏形,幼年时期的教育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因此,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2 国学艺术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及难点分析
2.1 国学艺术启蒙教育的作用
(1)提升艺术素质。对儿童来说,艺术启蒙国学能够提升其艺术素质。首先,学习国学经典最显著、最直接的作用表现在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上。通过绘画等形式对国学经典开展启蒙教育,能够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对孩童阶段的识字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其次,有助于学习中华历史,培养文化认同感。国学经典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历史典故反映了许多人生哲理,同时还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人格品行。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生动的小故事,例如孟母三迁、程门立雪、黄香温席等,相较于刻板的书面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并为学生所接受。
(2)重视文化传承。在文化传承方面,国学启蒙教育能在孩子心中初步建立国学概念,了解传承国学的重要性。国学包含大量民族文明及人类文明,我国自古以来主张的忠、孝、礼、义、节等优秀道德思想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凝练而来,这些道德观念在无形之中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教导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与和平。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有助于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导孩子从小学会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2.2 国学启蒙教育的难点
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2]是中国的固有学术,其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学术部分,是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精炼总结;而传统文化涵盖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内容更加广泛,是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在国学启蒙教育中,由于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上国学经典本身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问题,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开创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
(1)兴趣问题。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有了兴趣作为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开始思考、主动学习,以兴趣为长期的学习提供保障。通过艺术启蒙教育进行引导,以绘画、音乐等形式,可以将国学的魅力展现出来,培养孩子的兴趣,以此作为支撑,才能使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国学。
(2)理解问题。国学具有非常系统的文化体系,需要经过系统而长期的学习,逐渐理解其中内涵,而国学启蒙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小学及学前儿童,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缺少基础知识储备,对国学的理解不够深刻。当下国学教育往往以朗读背诵为主,对指导孩子理解其中内涵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尽管对《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倒背如流,却无法挖掘其中内涵并灵活运用。
3 国学艺术启蒙教育的具体策略
3.1 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孩子兴趣
学龄前儿童对单一的文字很难提起兴趣,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一味强调孩子朗读背诵有可能适得其反。幼儿阶段更重要的是释放孩子的天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例如绘画、游戏、表演等。
(1)启蒙国学兴趣。在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对国学尚未产生兴趣时,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辅助教学,帮助孩子理解,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兴趣,例如孔融让梨、孟母断机等小故事,既有趣又蕴含深刻的道理,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有助于孩子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使其慢慢地产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充分释放孩子爱玩的天性,游戏活动也是启蒙国学的方法之一。在传授国学知识时,可以通过小游戏,例如成语接龙、知识小问答,来激励孩子,活跃课堂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国学的乐趣。
(3)开展户外教学。户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节假日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讲述当地的著名人物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加深其对家乡的理解,使其对家乡产生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家国情怀。
(4)情景教学法。将国学经典导入故事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最终以小剧场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准备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特征和故事内核,并自主分配角色,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角色特征,加深学生对该故事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在教学收益上,情景教学法更能让学生融入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有趣的课堂活动能够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3.2 结合生活传递国学思想(1)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起源于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如端午节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在端午节时可以带领孩子学习屈原的诗,一起包粽子、划龙舟,同时补充教学相关历史知识。除此之外还有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通过传统节日进行延伸学习,有助于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孩子知道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传统文化与孩子的距离,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主动接触和理解国学文化。
(2)日常礼仪。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在日常生活中强调国学礼仪,能够塑造孩子的品格,培养优秀的道德观。将礼仪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教育孩子学会注重个人举止、行为习惯,以及各种家庭礼仪、餐桌礼仪、课堂礼仪等,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将礼仪培养成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国学素养。
3.3 以艺术形式引导孩子理解国学内涵
(1)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则是探究书法艺术美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培养孩子的书法美学素质,能够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除此之外,练字使人静心,对培养孩子的耐心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可以使其在今后国学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心态。
(2)绘画。绘画是许多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将国学思想融入孩子的兴趣是国学教育的一条捷徑,例如在讲到经典历史故事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故事场景,引导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主动思考,鼓励孩子形成发散思维,从而对故事形成自己的理解。绘画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耐心。绘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过程,对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积极的意义。将国学内容与绘画相结合,是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将文字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对国学产生新的认识。
4 结语
国学的传承与发展需从少年儿童抓起,国学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本文研究适合孩子的艺术化教学方式,启蒙孩子的国学兴趣,并结合生活情境传递国学思想、以艺术形式引导孩子理解国学内涵,将严肃晦涩的国学以更有趣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偏好再开展教学活动,使之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田玉珏.我们当有深沉的文化自信[J].紫光阁,2017(1):95.
[2] 梁思华.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J].教育(文摘版),2019(03):00230-00231.
作者简介:王丽艳(1998—),女,本科,从事视觉传达及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柳燕子(1973—),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