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古诗文教学,教师重视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字词句法的分析讲解,却忽略了诵读感悟、从而导致耗时多、效果差。南京大学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从语文学习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看,没有诵读这一环节,学生感悟、积累、储存的语言材料不丰富,学习文言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初中古诗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诵读、要把经典诵读摆到首要位置。
一、语文教学为何要重视经典诵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学习语文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工具。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的历史,绝大部份保存在以文言文作为记录手段的文化典籍中。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作为初中生应该学习一定的古诗文。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些目标都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记住其中内容的精华,然后才能揣摩领悟其精髓。经典诵读是最好的方法了。
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应该先是感知内容,然后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文言文与现代语体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只有先通过反复的诵读,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之后,再经老师点拨分析,才能进入理性认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学习古诗文先进行经典诵读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
语文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即要注重对语言的直接吸收和对语感的直接把握。初中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大多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内蕴丰富的经典,只有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慢慢地品味揣摩、领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才更有效。
学习语言要重视积累,只有原始积累雄厚,才能日后薄发。学生学习古诗文进行诵读背诵,是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的最好方法。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就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要多读,要背诵,甚至是陶渊明式不求甚解式的死记硬背。学生先有丰富的积累,再长期消化吸收,学习古诗文就会事半功倍,学习语文就会轻松愉快。
二、语文教学怎样进行经典诵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文学习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言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加强文言的经典诵读就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经典诵读首先要求学生个人能够大声地朗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典,自学生字,然后自主地顺畅地大声朗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然后要重视老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对学生还有熏陶感染作用。对于初学古诗文的初中生,教师的示范性诵读是引领学生开启文本之门的钥匙。教师引领学生,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在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后,教师要严格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诵读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循序渐进,切不可急躁冒进。诵读训练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正音断句,顺畅朗读。起初读慢一些,字音要读准,停顿要划分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楚。这样有助于学生恰当地领悟文章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揣摩語气,感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出经典文本语言的精炼优美。体会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这一阶段的诵读要注意文章每句每段的语气,准确把握语气,要揣摩作者和文章中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把握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意图,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
第三步,凝思冥想,品读评价。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有人称之为“审美诵读”。这是要反复诵读,反复咀嚼,把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富有乐感的形象画面,再现作者的意象,通过声音创造性地传达给听众。用心体会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当然,这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的,但应该成为每一个学习古诗文的初中生所努力的方向。还要感悟文本的谋篇布局,思路脉络,结构关系,遣词造句及其的奥妙所在,不断引导学生吸收内化。诵读的形式可采用默读、漫读、散读,流出诵读空间,与作者对话,使之渐入境界。
当然,有效的经典诵读还与疏通文意密不可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作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同时对文本的深刻内涵及其价值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诵读,诵读又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做到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