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出现了众多的圣贤人物,他们留下了数目可观的经典佳作,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就引入了其中一些文章,这些文章的诵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也可以增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经典文章诵读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星光灿烂,但由于受到信息网络发展的影响,外国文化内容逐步地对我国的未成年人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对韩日明星的过度追星;对西方国家节日像情人节、圣诞节、萬圣节等过度重视;对欧美大片的过度吹捧等等。中国虽然以包容万象的态度接纳了这些存在,但是这些舶来品在中国毫无文化根基,只是商家敛财的手段,所以这样文化冲击只会使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摒弃自己的文化,崇洋媚外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学经典文章是我国优秀的具象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经典文章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精髓,但是诵读教学的存在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逐步加深对于国学精粹的印象,这些深刻印象会使学生逐步在学习生活中引起共鸣,使学生领悟到前辈圣贤的大智慧。
二、经典文章诵读的策略
(一)诵读教学的教学手段
诵读教学不要流于过去的形式,不应该是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首先,在进行文章诵读之前,可以充分地营造国学氛围,例如在教室的前面上挂起经典古诗词的宣传画页;在学生朗读文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学曲种,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优美气氛之中,在无形之中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其次在朗读文章之后先引导学生去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场景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创作目的等等,让学生在思维上跨越时空与经典文章的作者有着深切共鸣,此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记住文章内的知识点,例如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介绍了杜牧的《山行》,在第一次朗读后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如果学生一时语塞,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本身描述的景色进行想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朗读,此时学生对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了理解,再次朗读后必然可以加深对作者创作此诗的理解,杜牧是在一次远山旅行之时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本身描述了壮美的秋色,有别于很多诗人对瑟瑟秋风的感慨,诗词内容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然的赞美,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的豪爽气魄,学习杜牧的高怀逸致。在学生学习到这些内容之后,让学生最后一次进行朗读,指引学生带有一腔豪情和对自然美景的震撼之情去朗读,这样学生既能完成知识的学习,又能全面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诵读笔记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适当让学生读写结合,做好诵读笔记也很重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优秀的句子以及词语进行抄诵,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自主自考能力。例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陆游的《示儿》,除了进行朗读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记录下诗的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并写出自己读到这两句诗时的体会,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看法,然后教师可以进行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爱国爱党,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摒弃外来文化的糟粕之处。这样做不但加强学生的知识接受度和理解能力,也可以升华学生作为中国人的情怀,为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做好经典诵读的扩展
除了课本内容中的国学文章,教师还可以自行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声情并茂的朗读音频和视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并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朗读技巧,做好朗读笔记,例如经典文章《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在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要解释文章的内容和内涵,选择意义深远的名言名句让学生进行记录,例如《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弟子规》中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些名句充满了正能量,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并利用文章内容教育学生做人修德的重要性,让孩子在世界观人生观发展的早期得到正确引导,更好地完成百年树人的教育大计。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要靠着教育的不断变革来实现,经典文章的诵读教学既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我们教师一定要坚持变革与改进。
高义真,张宝玉,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