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当下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在我们周围,以“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为特色的学校更是鼎力提倡这种以密咏恬吟、自我体验为特征的诵读。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必须抓好的两个重点便是:阅读与写话。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当其冲便是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初读训练继而培养感悟诵读之能力以丰富语言积累,最终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
无论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亦或是家长,都想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讲话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那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把所学所读与实际相结合就是重中之重。就小学生朗读而言,想必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克服孩子们“唱仰天书歌”的不良习惯了。针对这一年龄段,我们应该怎样帮他们做到熟读成诵呢?
一、要强化诵读训练
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诵读至关重要。我的孩子们每天清晨来到学校都会进行30分钟左右的经典诵读,朗朗读书声伴着朝阳,美好的一天拉开了帷幕。他们或读已学过的旧识,或吟诵经典古诗,三三两两放声共读,同享阅读的乐趣。傍晚,踏着夕阳的余晖,孩子们回家做完作业以后,会用微信传上来那么几句亲子同读,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帮孩子培养了终身乐读的好习惯。
二、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读很多遍,能把书读得滚瓜烂熟。。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此过程中,切忌将诵读变成“苦读”,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泉,如何让泉水汩汩而出呢?开展活动就能令这“泉水”充满活力!我们可以举行绘画朗诵、讲台表演朗诵;开展班级对抗赛、古诗朗诵擂台赛……寓教于乐,让国学潜移默化的走进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里。
三、诵读也要精思
正如朱熹所说:“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又云:“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诵读要求我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要认真读书,精于思考。
四、诵读要注重声调的抑揚顿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感情要与阅读感悟融为一体,做好音形义的整合,然后渗入朗读内容之中。
五、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体现在感知层面的诵读,要做到凭口语经验对书面符号进行“意义组合”,逐步达到“读的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感悟层面学生们要深化随课文的自我感受和体验。以便顺利升入积累层面,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让我们以兴趣为契机,带上理论的装备,营造爱读书,多读书的氛围,完成这华丽的跳跃--------更好地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