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知识体系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主要幫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有着莫名的排斥心理,他们中的很多同学要么直接追问老师,要么在心里会追问老师:“看不懂这门课在说什么?” “不学这门课不行吗?”“学这门课程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如果单纯的按照书本上内容给出答案,学生绝对会认为教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应的思想来引进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估计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这就需要我们政治课教师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原理”教学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纵观整本教材,我们可以看到,《马原》这门课程中知识结构是这样的: 分别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共产主义理想等。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观点、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
1唯物论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对大学生来说,是否理解“物质”这一抽象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让大学生能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实实在在的理解呢?教师就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朴素的唯物论灵感。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说”“阴阳说”“八卦说”等。中国古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具体的物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并且认为五行相生相克,衍生万事万物。“阴阳说”认为,天地产生后,有“阴”“阳”二气在活动,于是就有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观点。至于“八卦说”则认为:有阴爻和阳爻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形成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个方向,对应自然界中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具体的物质。
通过从传统文化中的追根溯源,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思想。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溯世界本原问题上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用这种方法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可以更加深形象的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解。
2辩证法问题
唯物辩证法讲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特征,辩证法的规律和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在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而事物的发展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这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中,有因果关系、必然和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在起作用。
而在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与辩证逻辑也非常发达。在讲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我们传统文化精辟的总结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讲对立统一规律时说到矛盾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可联系中国古人经常用“阴阳”“矛盾”这些概念来阐释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问题。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表达了矛盾统一性显示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些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讲质量互变规律量的积累导致质变时可联系传统文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结合中国古代早期的辩证法思想,更利于学生对唯物辩证法内容的理解。
3认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就是我们说的实践。在这里,教师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也就是知行观拿出来作比较。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呢,这一直是中国哲学所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如王夫之曾提出的“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在知行关系中,强调行是第一性的,行先于知,这与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是一致的。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两者对比可见,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观还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观就具有理论一致性,有相契合的地方。
4历史观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先秦时期就有的民本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精神实质则具有一致性。先秦时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观点,但仍然具有维护民众利益的价值倾向。从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的变迁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重宗李世民在位时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这里把君王比做舟,民众比做水。这些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作用。在讲唯物史观时,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给大学生讲解,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5未来社会发展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最终会向共产主义过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种社会制度: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而中国古人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礼记》中的“天下为公”的描绘 ,陶渊明所设想“世外桃源”,洪秀全起义所建立的理想的“太平天国”模式,康有为的构想的“大同世界”以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这些先人对未来社会美好的设想和我们马克是主义基本原理讲到的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把共产主义社会和先人设想的理想社会模式相对比讲解,以引导学生确立前进的方向,树立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虽然源于西方,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背景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发挥作用,就要运用中国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把它给表达出来,促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相关内容上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周素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4).
[2] 黄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践课引入传统文化教学的几点思[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
[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 刘雅晴,艾红玲.中国哲学资源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谨慎运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