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国家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工作,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字词与语句用词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提炼、反思的学科,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现状,从切实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传统优秀文化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中中国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中华民族能够传承至今,屹立不倒。老子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根”丢了,一切都是虚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路上,进入新时代以来,语文的教学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方面的教学,它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这是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黄金时期,相关语文教师要在这一时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传承优秀传统的工作,让经典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润泽学生的心灵,让经典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并茁壮成长。
一、 传统文化在学生之间的现状
在现实的生活中,部分的学生受各种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欧风韩流”以及“颜值派”为主题的娱乐综艺节目,他们喜欢看漫画,过国外的节日,在这种生长环境下,学生逐渐丧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他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他们之间有断层。拿现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处于信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一出生身边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他们天生追求独特与个性,思维敏捷活跃,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思想。甚至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以自己能够说上几句流利的英语语句感到光荣,把文言文和古代诗歌看做“天书”,从以上方面就暴露出当代学生的传统文化气息日渐稀薄的特征。
二、 语文课程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分析
小学语文课本中具有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
(一) 从汉字的角度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之一,它方方正正的形态从另一方面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沧桑与深沉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学生最先接触的是汉语拼音,之后就是认识单独的汉字与词语,到了小学的中高年级就要求学生将汉字与词语组成能够表达语义的句子。学生通过以上汉字的学习的过程,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它的一撇一捺都方显优雅。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地将汉字的结构与笔画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的外形来推理汉字本身的意思以及引申义,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引导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字或者词语的典故讲给学生听,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从而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融合传统文化。
(二) 从阅读的角度
阅读是学生在掌握了汉字词语以及会使用它们进行组成句子之后需要掌握的一项语文技能,它是学生理解古代文言文以及诗歌的基础。在小学的初期,语文教材就出现了古诗词内容,古诗词是最能反映传统文化的形式,这也说明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生传统文化培养的重视程度。通常情况下,古诗词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且有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深刻隽永的特点,这也对身心与思想还不成熟的小学生阅读来讲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往往讀过之后,令人回味无穷。从小学语文教师角度来看,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了解作者所身处的政治背景以及古诗词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与作者引发精神上的共鸣。就比如教师在讲解《忆江南·江南好》这篇诗词的时候,教师要详尽地给学生交代这篇词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在作者回到洛阳十二年后,写下了这首词。交代完这些背景之后,学生就能够了解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赞叹与思念之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 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要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在这方面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交流的各个方面。同时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的自控能力较弱,极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方面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言语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空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 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最为宝贵的东西,它通常情况下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它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的学习,因此,从这方面来讲,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比如除夕节,让学生在假期查找除夕节的来历,并列出除夕节具有哪些习俗,在开学之后请每位同学上台发言,分享自己除夕节的习俗与趣事,进而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采取家校联合的模式
学生仅仅在学校学习传统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班级中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在保证教学进度的情况下,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的需求,因此在家庭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来讲,家庭环境对学生以后人生的影响有时候比学校环境更为重要,毕竟每位学生的人生的启蒙教师都是父母。在家庭中,父母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同孩子观看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比如《中国新年》《筷子》等,陪同孩子一起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始终,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教学内容进行巧妙有机地结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提案。这样做,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内涵,另一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发扬,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了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双娟.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于儿童心田之上[J].新课程(小学),2018(10):14-15.
[2]李岚.“大语文”理念下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8):142-143.
[3]刘瑞馨.传统文化是作文的一缕暗香[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9):225.
作者简介:
杨玉凤,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店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