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相融合对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政工作重要意义,并结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宣传、课程设置、校园实践活动、方式手段四个方面探究两者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为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文章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要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而成的价值追求,得到了中华民族民众的认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部分,激励和指引广大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如爱国情怀、自强不息、和合精神、厚德载物、崇德重义等精神,都可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第二要从文化的社会作用层面认知,传统文化能否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其是否为“优秀”文化的评判标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传统文化可被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要从传统文化自身层面认知,其作为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继承性,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保证其在当今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与完善,能够与时俱进,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文化。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在校学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心素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事业根本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及身心素养,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与关键,尤其是其思想政治素养,更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增强政治辨别力,才能投身强国事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一)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职责使命之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科学文化知识,还涵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建筑、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汲取养分,了解其中蕴含的伟大思想,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艺,从而秉承弘扬其中伟大思想与精神。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与主题,既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主流文化思想规范自身的言行,又实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学生在既得的知识中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相关知识与典故,领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或者掌握了其中的技艺手法,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可分为日常教育、系统教育、专题教育。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形势政策教育、班风学风建设等;系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等;专题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安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等。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素材为主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思政工作中渗透典型历史案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延伸大学生对伟大思想与精神的认知。

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坚韧刚毅、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人际观、“贵德重义,坚守气节”的义利观等,都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凝练而成的可贵品质,体现中华儿女锐意拼搏、宽厚待人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是鼓舞果敢坚毅的中华儿女奋勇拼搏、披荆斩棘的精神动力。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这种伟大精神和坚毅品质,弘扬和传承民族气节,形成中华民族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不畏艰险,不惧风雨,鼓舞和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勇敢前行;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待人处事时讲礼仪、重谦虚、持宽厚,做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体谅他人、助人为乐。

(三)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倡导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下,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立场,才能经受严峻考验,避免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等情况,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强国伟业。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

高校要认真履行文化传承的职能使命,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融合,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关注和爱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从而给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关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伟大精神和意志品质,提升自身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与道德品质。

在大学生中间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要充分利用高校平台,一是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如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教师通过学术成果或科研立项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理论研究中,厘清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形態、内涵意义等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联系、组织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展演,并安排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学习或表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从而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总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要从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汲取其中益于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与身心健康的成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展开宣传工作。(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通过系统的课程讲授,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求真理、悟道理,将知识的学习应用于自身的成长中,规范指导自身的言行。

完善课程設置,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熟知、掌握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或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掘相关优秀文化典型案例中的知识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两者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用的知识点要经典易懂、难易适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二是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课或选修课的开设,将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学生知识体系,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善恶、美丑和真假的评判能力、分析能力与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元素,自觉践行。

(三)组织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相关校园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中实现理想、练就本领、勇挑重担,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首先,要丰富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得到自己的感悟,并在实践活动中勤于思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设置成为自己言行举止的榜样标杆,规范自身言行,促进大学生共同进步。

其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宣传,通过研讨会、宣讲会、展板等形式,在校园内进行价值观典型的宣传,通过事迹、价值观的宣传,带动校园内师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最后,鼓励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精神实践活动,如爱国荣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诚信教育等,在大大小小的主题班会教育、光盘行动、签名宣传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勤俭节约美德、诚信意识等。

(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手段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手段,紧跟社会新媒体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熟悉了解学校内现有的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景,如通过视频播放、3D技术等模拟传统文化、历史名胜古迹等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维度中体验真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体验感,从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因素。

同时,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及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在网上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与价值观的引导,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形成线上线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四、结语

基于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中坚人才的地方,必须意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合理设置课程、丰富校园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等方式贯彻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05:14.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7.

[3]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与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4] 邓雨巍.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7(8) 123-125.

作者简介:刘贤贤(1988- ),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