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探析

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探析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高校应坚持内容生活化、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通过在环保创意作品创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实践等途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014-0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1]。2018年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2]。高校可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本文所提到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群体对保护生态环境具备良好认知和认同,以及尊重、保护、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综合素养。

一、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理论逻辑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孔子曾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告诫人们不要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庄子《齐物论》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把人和天地万物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主张人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3]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态要素,与人存在极为密切的生态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生态要素受到破坏,人类都难以生存和发展,很好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人对自然万物取之有道的哲理思想。

另外,他在多个不同场合的讲话中还曾引用孔子、荀子等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可见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和谐一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观点和立场,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的继承性。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顺应天时”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要“以人合天”“奉天时”,人类要根据“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和社会事务,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如《汉书·货殖传》写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这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顺应天时”,是为了合理地控制人的欲望,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再如《荀子·礼论》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则是无穷的,以有限的自然资源来满足无穷的欲望,如果不对欲望加以节制,那么自然资源就会被消耗一空。

2012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这与古人提出的“以人合天”,人类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的思想一脉相承。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这一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包含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丰富内涵,揭示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辩证地剖析了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人类的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倡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达到这种和谐共生的前提是“人类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汲取了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智慧。可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學生生态文明素质,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内容的生活化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必须坚持生活化、日常化原则,将教育活动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5]。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它一经形成,就会变成整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高校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性转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从意识到行动,从情感认同到行为习惯的不断递进、深化的过程[6],而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高校在校内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活动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计活动主题、形式和要求等,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在活动中收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高校要以环保类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单纯的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全程负责组织策划、宣传品设计制作、现场解说等,让他们在自主开展社会服务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服务对象的认可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践行者。

三、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现实路径——以广州某高职院校为例

(一)在环保创意作品创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该校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意、动手能力强等特点,以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等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组织该校大学生开展环保作品创意比赛,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意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创作之中,用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体现传统文化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创作二十四节气插画。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2016年11月30日,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形成独特的岁时节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风俗习惯等,创作风格多样的节气插画作品,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用插画作品体现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大学生也在创作中充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以及中国人自古到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是创作环保广告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众多独特鲜明的文化元素,如春联、鞭炮、灯笼、中国结、龙舟、粽子等节日元素;京剧脸谱、皮影戏等戏曲元素;剪纸等民间工艺元素等。该校以广告设计专业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运用某一传统文化元素,围绕节水、节粮、节电、节能等环保主题,创作一幅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环保广告画,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让学生自觉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生态理念。

三是环保手工DIY制作。该校以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专业学生为主体,组织大学生通过使用废旧材料,如旧报纸、旧衣物、塑料袋、废弃的礼品盒、快递包装盒等材料,适当融入唐诗、宋词、灯笼、花灯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变废为宝,制作出美观、富有创意、实用性强,同时又极具现代感的环保手工DIY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自觉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

(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环保主题系列活动

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系列活动。一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融入节日庆祝活动之中,通过搜集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设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问答题目,开展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活动等,使大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共存共融的生态理念,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二是结合当下传统节日礼品过度包装的现状,举办“简易包装、简约生活——传统节日礼品过度包装的危害与应对”主题教育活动,以端午节为例,该校首先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出粽子礼盒过度包装的表现、危害与应对方法。教师将相关资料分类整理,制作成展板,为下一步的展示活动做好准备。然后,在端午节前夕,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环保端午、简约包装”活动推文,发布线下主题展示活动时间、地点及参与方式等。最后,现场组织开展“简易包装、简约生活——传统节日礼品过度包装的危害与应对”主题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展板,并号召学生将活动信息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加入到在购买节日礼品时选择简易包装,反对过度包装的行列,从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共同营造勤俭过节、文明过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实践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7]该校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把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现代生态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是到该校周边居民社区、公园、小学等,开展环保知识宣讲活动。该校将校内环保作品创作比赛中的优秀作品,包括二十四节气插画、环保广告画、环保服装、环保手工作品等,制作成展板进行展示,并结合展示开展趣味问答、有奖竞猜等互动游戏,吸引社区居民和小学生群体的关注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该校大学生的人才和智力优势,进一步促进该校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促进该校周边居民和小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后备力量。二是组织该校学生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流推广。通过与其他高校学生环保类社团进行座谈、交流,共同策划开展环保宣传等形式,展示该校学生优秀环保作品,并组织该校学生担任解说员,为其他高校的学生现场进行介绍,让他们在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朋辈效应,带动更多的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三是组织该校大学生参观广州市科普基地,到校外开展社会生态文明状况调查研究。组织该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实地了解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状况,并就如何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理念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出对策,以此深化他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践行者。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高校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符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态智慧,并发挥它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提升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更多的生力军。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8-05-19.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上)[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6]张红霞.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

[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04-30.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