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摘 要: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本文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大家排好队》为例,分析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8-0064-02

1.重组教材,让课堂“热”起来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儿童在生活中形成的已知概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

我们用儿童的已知概念教学,就是想让老师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创新教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乃至重组教材,将教材知识网络化、结构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如何运用生活实际经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大家排好队》是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第11课的内容,这一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哪些地方要排队”、“为什么要排队”、“怎样排队好”,旨在让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要排队不插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在本课中,教师将教科书中出示的“排队故事”进行重组,组合后出示两幅图,“牛牛班”和“羊羊班”拿作业本,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学生根据平时拿作业本的情景,进行热烈的讨论并作出判断,知道排队拿作业本比较有秩序,而不排队拿作业本很有可能造成书本损坏,甚至受伤的情况。自然而然便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排队是很重要的,排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一种公民素养。

2.创构情境,使课堂“活”起来

(1)创构游戏情境

游戏始终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例如:《大家排好队》一课中,教师并没有空泛地讲述“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排队”,而是以“瓶口脱险”的游戏作为实践体验。要求四人小组,每人负责一个小球,在最短时间内四人将小球全部从瓶子里“救”出来即获胜。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有的胡乱争抢,有的能按顺序获得成功。教师再分别请一组失败的小组,和一组成功的小组,谈谈他们游戏中的体会。两组同学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原来游戏中也是需要排队的。

没有了老师繁琐枯燥的讲解,没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沉闷,让游戏进入了学习,走进了课堂。我们看着孩子们绽放活跃的思维,收获着孩子们多彩的想象和灵动的语言。孩子们也初步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排队”。

(2)創构媒体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感受——体验——共鸣),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创设具体、生动并与教材内容想吻合的教学图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情,进入角色从而唤起、激发其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如:在《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孩子们展示了他们在全市武术操比赛活动中的视频录象,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中,让他们回忆自己武术操时是怎么把队伍排得那么整齐,激发武术操获得一等奖好成绩的自豪感。

正是现代媒体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如同催化剂般的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让他们知道,日常的比赛中也是需要排队的。

(3)创构角色情境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孩子们天性好奇,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角色体验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如《大家排好队》教学时,教师出示“公交车插队”“让老爷爷插队”两幅“插队图”。让学生角色扮演,如果你的位置被插队的叔叔占用了,你会跟叔叔怎么说?如果你是老爷爷前面的一员,你会让背着许多行李的老爷爷插个队吗?许多孩子像模像样的扮演起了图中的虚拟人物,在活动过程中,知道插队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与插队的人交流?还有哪些特殊事件是可以插队,如果你也有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向他人沟通?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上,在有趣的角色情境中主动完成了自我教育。

3.模拟生活,使课堂“真”起来

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

(1)在活动中再现生活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道德与法治》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例如:我在组织开展《大家排好队》活动中,出示了“外滩踩踏事故”和数据。播放2014年外滩踩踏事故视频,出示2014年至今,各类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因为没有好好排队造成的可怕后果。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感悟到“为什么要排队”。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积极的自我教育中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这样自我教育的功效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老生常谈”式的说教。

(2)在活动中丰富生活课程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开展《大家排好队》活动中,教师出示了幾个场景。如,“在厕所怎么排好队” “在银行怎么排好队”“在学校集会怎么排好队”。让学生在场景中,交流排队的方法。知道在厕所排队要尊重他人,空间较小的厕所,可以在门外排队;知道我们在银行排队时,可以在机器上取号,进行智能排队,办理业务的时候,要站在一米线外,尊重他人隐私;学校集会时,通过一首儿歌《排队歌》进行操作实践;小脚对准中间线,找找旁边参照物,伙伴前后看脑袋,伸伸小手找间距,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安静静不吵闹,不推不挤更文明! 让学生知道如何将队伍排的又快又好。

同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八条规定:小学生要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我们都应主动排队,但是遇到老人幼儿、孕妇或者紧急情况时,我们要学会文明礼让!在课堂中懂得,“法治”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的细节中,凸显“法治”的概念。

4.勾联实践,愿课堂“实”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当学生觉得“活动需要我,我需要活动”时,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能得到充分激发,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预设的教学生活图式更易达成。活动设计时,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活动安排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活动后,每人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最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本课中的收获。学生个个兴致高昂,畅谈排队的重要性,如何排好队的方法。同时,教师给学生留下课外延伸的社会小调查作业:请你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公共场所排队的情景,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排队方式?这样,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拓展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不仅学有所长,更拓宽的自己的思路。

总之,有效的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学生的眼睛、心灵和方式去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最终让学生过上有意义的快乐的生活,发展健全、健康的人格,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李红瑞.借道德与法治课堂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2)